专题强化训练(三十一)
小说“4选1”选择题和语言类题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
青龙偃月刀
韩少功
何爹剃头几十年,远近有名 。无奈村里的脑袋越来越少 ,好多脑袋打工去了 ,好多脑袋移居山外了 ,好多脑袋入土了 ,算一下 ,生计越来越难以维持——他说起码要九百个脑袋,才够保证他基本的收入 。这还没有算那些一头红发或一头绿发的脑袋 。何爹不愿趋时 ,说年轻人要染头发,五颜六色地染下来 ,狗不像狗,猫不像猫 ,还算是个人?他不是不会染 ,是不愿意染 。师傅没教给他的 ,他绝对不做 。结果,好些年轻人来店里看一眼,发现这里不能焗油和染发 ,更不能做负离子和爆炸式,就打道去了镇上。
何爹的生意一天天更见冷清 。我去找他剪头的时候 ,在几间房里寻了个遍 ,才发现他在竹床上睡觉。
“今天是初八 ,估算着你该来了。”他高兴地打开炉门,乐滋滋地倒一盆热水 ,大张旗鼓进入第一道程序:洗脸清头。
“我这个头是要带到国外去的 ,你留心一点剃。”我提醒他。
“放心 ,放心 !建伢子要到阿联酋去煮饭 ,不也是要出国?他也是我剃的。”
洗完脸,发现停了电 。不过不要紧 ,他的老式推剪和剃刀都不用电——这又勾起了他对新式美发的不满和不屑 :“你说 ,他们到底是人剃头呢 ,还是电剃头呢?只晓得操一把电剪 ,一个吹筒 ,两个月就出了师 ,就开得店 ,那也算剃头?更好笑的是,眼下婆娘们也当剃匠 ,把男人的脑壳盘来拨去,耍球不是耍球,和面不是和面,成何体统?男人的头,女子的腰 ,只能看 ,不能挠。这句老话都不记得了么?”
我笑他太老腔古板,劝他不必过于固守男女之防。
“好吧好吧,就算男人的脑壳不金贵了 ,可以由婆娘们随便来挠 ,但理发不用剃刀 ,像什么话呢?”他振振有词地说 ,“剃匠剃匠,关键是剃,是一把刀。剃匠们以前为什么都敬奉关帝爷?就因为关大将军的功夫也是在一把刀上,过五关,斩六将 ,杀颜良 ,诛文丑 ,于万军之阵取上将军头颅如探囊取物 。要是剃匠手里没有这把刀 ,起码一条 ,光头就是刨不出来的 ,三十六种刀法也派不上用场 。”
我领教过他的微型青龙偃月 。一是“关公拖刀” :刀背在顾客后颈处长长地一刮,刮出顾客麻酥酥的一阵惊悚,让人十分享受 。二是“张飞打鼓” :刀口在顾客后颈上弹出一串花 ,同样让顾客特别舒服 。“双龙出水”也是刀法之一,刀片在顾客鼻梁两边轻捷地铲削 。“月中偷桃”当然是另一刀法,刀片在顾客眼皮上轻巧地刨刮 。至于“哪吒探海”更是不可错过的一绝:刀尖在顾客耳朵窝子里细剔,似有似无,若即若离,不仅净毛除垢 ,而且让人痒中透爽 ,整个耳朵顿时清新和开阔,整个面部和身体为之牵动 ,招来嗖嗖嗖八面来风 。气脉贯通和精血涌跃之际,待剃匠从容收刀,受用者一个天昏地暗的喷嚏,尽吐五脏六腑之浊气 。
何师傅操一杆青龙偃月,阅人间头颅无数 ,开刀 ,合刀 ,清刀,弹刀,均由手腕与两三指头相配合,玩出了一朵令人眼花缭乱的花。一把刀可以旋出任何一个角度 ,可以对付任何复杂的部位 ,上下左右无敌不克 ,横竖内外无坚不摧,有时甚至可以闭着眼睛上阵 ,无需眼角余光的照看 。
一套古典绝活玩下来,他只收三块钱。
尽管古典 ,尽管廉价 ,他的顾客还是越来越少。有时候,他成天只能睡觉,一天下来也等不到一个脑袋 ,只好招手把笑花子那流浪仔叫进门 ,同他说说话,或者在他头上活活手 ,提供免费服务。但他还是决不焗油和染发,宁可败走麦城也决不背汉降魏 。大概是白天睡多了 ,他晚上反而睡不着 ,常常带着笑花子去邻居家看看电视 ,或者去老朋友那里串门坐人家 。从李白的“床前明月光”,到白居易的“此恨绵绵无绝期” ,他诗兴大发时 ,能背出很多古人诗作 。
三明爹一辈子只有一个发型 ,就是刨光头 ,每次都被何师傅刨得灰里透白,白里透青,滑溜溜地毫光四射 ,因此多年来是何爹刀下最熟悉 、最亲切 、最忠实的脑袋。虽然不识几个字,三明爹也是他背诗的最好听众。有一段,三明爹好久没送脑袋来了,让何爹算着算着日子 ,不免起了疑心。他翻过两个岭去看望老朋友,发现对方久病在床 ,已经脱了形 ,奄奄一息 。
他含着泪回家 ,取来行头,再给对方的脑袋上刨一次 ,使完他全部的绝活 。三明爹半躺着 ,舒服得长长吁出一口气:“贼娘养的好过呀。兄弟,我这一辈子抓泥捧土 ,脚吃了亏,手吃了亏,肚子也吃了亏呵 。搭伴你 ,就是脑壳没有吃亏 。我这个脑壳 ,来世……还是你的 。”
何爹含着泪说:“你放心 ,放心 。”
三明爹脸上带着笑,慢慢合上了眼皮 ,像睡过去了。
何爹再一次张飞打鼓:刀口在光亮亮的头皮上一弹 ,弹出了一串花,由强渐弱 ,余音袅袅 ,算是最后一道工序完成。他看见三明爹眼皮轻轻跳了一下。
那一定是人生最后的极乐。
1.下列对作品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一项是( )
A.第1自然段中“好多脑袋……入土了”的排比,突出了何爹剃头生意越来越难做的境况;“脑袋”借喻需要让何爹剃头的人 ,简洁 、鲜活而幽默 。
B.小说把何爹的剃刀比为关帝爷的“青龙偃月刀” ,是因为何爹用剃刀跟关帝爷耍大刀一样有三十六种纯熟刀法 ,而且像关帝爷一样重情义 。
C.何爹的“张飞打鼓”让三明爹在临终时感受到人生极乐的细节描写 ,直接表现了何爹高超的剃头绝活 ,也表现了何爹的重情重义,令人感动。
D.作者叙述、描写最为用力的地方在于何爹高超的剃头技艺及对技艺的坚守,这是一种精益求精的职业精神 ,也是一种超凡脱俗的人生境界 。
答案 :D 解析 :A项 ,“借喻”不对,应是“借代”。B项,原文说“要是剃匠手里没有这把刀……三十六种刀法也派不上用场” ,其中的“三十六”泛指很多,并没有提到何爹有三十六种刀法 。C项 ,三明爹临终时“眼皮轻轻跳了一下”是细节描写 ,但不是“直接表现”何爹的绝活 ,而是侧面烘托 。
2.(语言题)请结合全文内容谈一谈“那一定是人生最后的极乐”是怎样一语双关的 。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①表面上是写何爹为三明爹最后一次剃头时 ,三明爹在人生尽头快乐到极点。②惋惜地暗示何爹炉火纯青的剃头技艺在快乐到极点时行将完结 。
3.有人认为何爹应该坚守传统技艺,也有人认为何爹应该与时俱进 ,学习新的技艺。请结合文本谈谈你的看法。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我认为何爹在坚守传统技艺的同时 ,也要与时俱进 ,学习新的技艺 。①何爹不受浮躁的社会风气的影响,不愿趋时 ,不肯敷衍应付,技艺上坚持精益求精 ,坚守自己的信念 ,其精神可嘉 。②何爹因循守旧(墨守成规) ,不将传统与新潮结合 ,因而生意一天天冷清 ,面临淘汰也是必然的 。③对传统文化、传统技艺,既要保护 、继承,也需要融入时代元素 ,使之历久弥新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