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都市城市快速轨道交通建设规划
(2010-2012)
环境影响报告书
(简本)
1
1总论
1.1规划名称及项目背景
1.1.1规划名称
规划名称:成都市城市快速轨道交通建设规划(2012-2020)
编制单位:中国地铁工程咨询有限责任公司
1.1.2规划编制背景
随着成都市经济和社会的快速发展,原有的城市规划及战略已经无法实现其发展目标,尤其是在2007年6月,国务院批准成都市设立全国统筹城乡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伴随“全域成都”规划的开展与落实,成都市市委市政府以着力
打造低碳田园城市的理念,提出将成都构建成为“世界现代田园城市”的城市发
展战略目标,成都市将形成一个具有大规模的多中心分散组团格局的特大规模城市,因此成都市城市格局和功能区域的规划目标也发生了较大的变化 。在这样的城市规划背景下,成都的上一轮轨道交通的建设规模就有一定的局限性,进一步建设的计划就必须提上议事日程。
基于新的城市发展目标,成都市于2010年1月委托中国地铁工程咨询有限责任公司以全新的城市规划目标为基础,在原有轨道交通线网的基础上重新编制新一轮的城市快速轨道交通线网规划,远景推荐线网方案由18条线路组成,形成环加放射的线网形态 。2020年目标规划方案由9条线路组成环加放射的线网形态 。新的轨道交通2020规划目标着眼于形成与城市新战略相对应的轨道交通建设网络,从现在算起仅有十年的时间,实现目标的难度较大,必须尽快做好建设规划,开工建设新的项目。
成都市上一轮轨道交通编制年限至2015年,根据轨道交通实际的建设情况,一方面满足成都市的交通需求,另外一方面保持轨道交通建设的可持续发展,保证土建施工的连续性,本次规划起始年限确定为2012年,根据工期安排,考虑与城市2020规划目标实现的一致性,规划期确定为2020年 。
环评编制单位在规划编制初期已经介入规划工作,并同相关编制部门保持沟通,从相关部门收集现有资料,现场进行充分调查,根据国家环保法规和标准以
及规划环评导则编制了本环境影响报告书 。
1.2规划环评目的和评价原则
1.2.1评价目的
通过本次评价工作,分析建设规划与城市总体规划以及各专项规划的协调性和相容性,分析本规划实施的环境资源承载能力,以及规划的外部环境制约因素,
对规划的总体布局、建设规模 、实施方案进行环境优化,确保轨道交通建设与环境保护协调发展 。识别本规划可能涉及的主要环境问题,分析规划实施后可能产生的不良环境影响和应采取的对策措施,从环境保护角度论证规划的可行性,为今后规划实施中的环境保护工作提出指导性的意见,为决策提供依据 。明确轨道交通建设的主要环境问题,为规划实施阶段的项目环评提供技术指南,协调经济增长 、社会进步与环境保护的关系,达到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环境效益统一的目的。
1.2.2评价原则
(1)科学 、客观、公正原则
规划环境影响评价必须科学 、客观 、公正,综合考虑规划实施后对社会经济 、各种环境要素及其所构成的生态系统可能造成的正面影响和负面影响。轨道交通与其他城市公共交通比较总体上属于清洁环保的交通方式。
(2)整体性 、一致性原则
规划的环境影响评价应当把与该规划相关的城市发展战略 、政策 、规划做整体性考虑。轨道交通规划环评主要是考虑成都市提出的生态文明城市规划对城市环境的要求,体现轨道交通在改善地面交通 、降低燃油空气污染和噪声污染方面的优势,同时通过优化选线和工程措施将轨道交通在振动 、电磁、水环境等方面的影响降至最低 。
(3)公众参与原则
在规划环境影响评价过程中鼓励和支持公众参与,充分考虑社会各方面利益和主张 。同时根据规划不同阶段的情况确定具体的公众参与的方式。
轨道交通建设规划线路中已经进行预可行性研究工作,线路走向和车站分布明确,因此除咨询相关职能部门外,还分采取网络 、报纸 、公众座谈会和现场发放表格的形式开展公众参与工作 。
(4)早期介入原则,在规划编制的初期介入,并将对环境的考虑充分融入到规划中去;本次环境影响评价在规划编制初期即已介入并保持与规划编制部门的充分沟通 。
1.3编制依据
1.3.1环境保护法律
(1)《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
(2)《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影响评价法》;
(3)《中华人民共和国大气污染防治法》;
(4)《中华人民共和国水污染防治法》;
(5)《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噪声污染防治法》;
(6)《中华人民共和国固体废物污染环境防治法》;
(7)《中华人民共和国水土保持法》(1991.6.29);
(8)《中华人民共和国清洁生产促进法》;
(9)《中华人民共和国文物保护法》;
(10)《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管理法》;
(11)《建设项目环境保护管理办法》,中华人民共和国交通部令2003年第5号;
(12)《国务院关于印发全国生态环境保护纲要的通知》,国务院文件国发[2000]38号;
(13)《关于西部大开发中加强建设项目环境保护管理的若干意见》(国家环保总局[2001]4号文);
(14)《四川省环境保护条例》(1991年7月29日实施);
(15)《四川省环保局关于印发<四川省建设项目环境影响评价分级审批办法的通知>》(川府函[2007]259号);
(16)四川省<中华人民共和国水法>实施办法》2005年7月1日起实施);
(17)《四川省<中华人民共和国大气污染防治法>实施办法》(2002年9月1日起实施);
(18)《四川省饮用水水源保护管理条例》(1997年10月17日实施);
(19)《四川省人民政府关于加强饮用水水源保护工作的通知》(川府函[2006]58号);
(20)《四川省环境保护局关于加强电磁辐射环境管理的通告》(2006年1 月17日实施);
(21)《成都市饮用水源保护条例》(1992年7月1日实施);
(22)《成都市城市房屋拆迁管理暂行办法》(2001年10月31日实施);
(23)《成都市文物保护管理条例》(1993年4月18日);
(24)《成都市建筑施工现场监督管理规定》(2004年4月16日);
(25)《成都市城市建筑垃圾管理规定》(1998年9月26日);
(26)《成都市房屋建筑和市政基础设施工程施工现场管理暂行标准(环境和卫生)》 。
1.3.2相关规划
(1)《成都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初步成果);
(2)《成都市城市总体规划》(2008~2020)—2008年;
(3)《成都市功能区规划方案》—2008年;
(4)《成都市总体发展战略规划纲要》—2010年;
(5)《成都市综合交通运输规划纲要》;
(6)《成都市交通发展白皮书》(2010-2050);
(7)《成都市城市绿地系统规划补充修编》-(2008-2020);
(8)《成都市土地利用总体规划》;
(9)《成都市生态环境保护规划》。
1.3.3采用的评价技术导则和环境标准
1、采用的评价技术导则
(1)HJ/T2.1~2.3-93《环境影响评价技术导则》;
(2)HJ2.4-2009《环境影响评价技术导则—声环境》;
(3)HJ/T2.3-1993《环境影响评价技术导则—地面水环境》;
(4)HJ/T19-1997《环境影响评价技术导则—非污染生态影响》;
(5)HJ2.2-2008《环境影响评价技术导则——大气环境》;
(6)HJ/T130-2003《规划环境影响评价技术导则》;
(7)HJ/T10—1996《辐射环境保护管理导则》;
(8)HJ/T 24-1998《500kV超高压送变电工程电磁辐射环境评价技术规范》;
(9)HJ453-2008《环境影响评价技术导则城市轨道交通》;
2 、采用的环境标准
(1)GB3095-1996 《环境空气质量标准》;
(2)CJ3082-1999 《污水排入城市下水道水质标准》;
(3)GB10070-88 《城市区域振动环境标准》;
(4)GB12523-1990 《建筑施工场界噪声限值》;
(5)GB3096-2008《声环境质量标准》;
(6)《城市轨道交通引起建筑物振动与二次辐射噪声限值及其测量方法标准》(JGJ/T170-2009);
(7)《工业企业厂界环境噪声排放标准》(GB12348-2008)。
1.4项目有关文件、资料
(1)成都地铁有限责任公司“关于《成都市城市快速轨道交通建设规划(2012-2020年)环境影响评价报告》编制工作的委托函”;
(2)《成都市快速轨道交通线网规划》-2010年;
(3)《成都市轨道交通1,2,3,4号线可行性研究》
(4)《成都地区枢纽总图规划》-2010年
1.5评价总体设计
1.5.1评价范围
1 、总体评价范围
本次评价范围与规划研究范围相同,规划范围为城市总体规划确定的中心城区和主城区范围,涉及锦江区、青羊区 、金牛区 、武侯区、成华区 、温江区、新都区 、双流县等共7区1县 。
2 、各环境要素评价范围
环境噪声影响评价范围为地上轨道线路两侧各150m距离范围 。
环境振动影响评价范围为轨道线两侧各60m距离范围。
生态影响评价范围为线路周边200m范围。
电磁影响评价范围为距线路外轨中心线50m以内 。
1.5.2评价年限
现状分析年:2010年;
预测分析年:2012年~2020年。
1.5.3评价重点
考虑到成都市城市快速轨道交通建设规划在评价范围内对社会经济和环境的影响,规划环境影响评价的重点为:
1、评价和分析城市快速轨道交通建设规划提出的规划目标以及规划的合理性;分析建设规划和上层位及同层位规划的相容性、协调性。
2 、实施本规划对环境资源,特别是对土地资源利用方式的合理性分析。
3、预测分析成都市城市快速轨道交通建设规划对城市环境污染控制、土地利用 、社会经济发展的正面影响和负面影响,并提出规划控制要求和缓解措施,结合轨道交通环境影响特点,分析规划对生态系统的影响。
4 、提出规划调整建议,并对本规划包含的具体建设项目提出环境影响评价和环境保护要求和建议 。
1.5.4评价因子
1、地表水影响评价因子:石油类 、NH3-N 、BOD5、CODcr;
2 、噪声影响评价因子:等效连续A声级Leq(A);
3、振动影响评价因子:VL Z10
4、生态影响评价因子:线路与生态敏感区的临近度 、线路与生态敏感区交界面的长度及线路周边200m范围内的土地利用 、森林公园、文物古迹 、生态景观 。
5、社会经济环境影响评价因子:主要为环境资源承载力分析,包括轨道交通建设规划节省城市土地面积和能源,节省市民出行时间,减少汽车尾气排放的环境效益等。
1.5.5评价方法
(1)核查表法
将规划方案对社会 、经济和环境资源可能产生的影响列表,便于核对。
(2)类比调查法
在规划影响分析评价中,类比成都1号线轨道交通产生的环境影响,对本次建设规划环境影响进行分析 。
(3)资料收集 、现场调查法
通过收集现有资料了解成都市生态环境现状及历史文化资源分布情况,通过分析城市用地规划,了解沿线周边用地的规划功能,对建设规划沿线用地现状进行了现场调研,利用环境质量年报(2009年)了解沿线声环境现状,并作为本次评价的基础 。
(4)专家判断法
专家判断法是指个别 、分散地征求专家意见。由于规划本身的不确定性及多变性,使得专家作用在开展规划环评时更加重要 。通过对轨道交通规划及环境影响评价等领域内具有丰富专业知识的专家判断,对受影响后的未来状况作出预断,对影响的类型和强度提出定性或定量的判断,提出各种比选方案,并推荐优化的决策方案。
(5)叠图法
将建设规划与城市土地利用现状图、生态敏感区分布图 、文物保护单位分布图等图件进行叠加,估计轨道交通建设对不同类型土地的占用情况,分析轨道交通建设对城市总体规划实施的影响 。
(6)数学模型法
采用数学模型预测噪声和振动的影响范围及程度 。
(7)趋势分析法
通过趋势分析,明确轨道交通规划实施所造成环境和资源在未来所承受的压力和生态系统间的历史因果关系 。
1.5.6评价技术路线
本次环评采用的技术路线见图1.5-1。
规划分析
现状调查、分析与评价
环境影响识别与确定环境目标/评价指标
对规划方案进行环境影响预测、分析与评价
针对规划方案提出环境影响减缓措施公众参与修改规划目标或
规划方案
放弃规划
评价结论
编写报告书
有重大环境影响的规划
实施监测与跟踪评价
图1.5-1规划环境影响评价技术路线图
2原规划方案回顾分析
2.1原规划编制过程
2003年11月,成都市按国办发83号文编制了《成都市城市快速轨道交通近期建设规划》(2004~2013) 。
2005年7月,编制完成《成都市城市快速轨道交通线网规划修编》 。
2008年8月,成都地铁有限责任公司结合成都市城市总体规划 、轨道交通
线网规划的调整,组织编制完成《成都市城市快速轨道交通建设规划调整(2004~2015)》 。
2.2原轨道交通线网规划
2.2.1原线网规模
原方案为由7条线组成放射式线网。其中,骨干线3条,辅助线4条,各条线路两两相交。主城区内轨道交通线路全长274.15km(中心城内全长186km),中心城内线网密度达到0.34k m/km²。核心区内线网密度达到
1.13km/k m²。全线网共设车站146座,其中换乘站24座 。
2.2.2原线网功能层次分析
整体线网共分为两个层次。
骨干线:1、2 、3线为骨干线,形成线网的基本骨架。骨干线皆为穿越核心的直径线,两两相交围合地区恰好是CBD和中心商业区,使城市核心区的快轨覆盖面积达到很高的水平。
辅助线:4 、5、6 、7号线为辅助填充线,在基本骨架线网形成后,在中心城中心区与外围区内,加密线网,扩大轨道交通覆盖范围,提高轨道交通服务水平 。
2.2.3原线网存在的问题
1、对外围新城服务水平不足
原线网方案主要以解决中心城的交通出行为主,部分线路止于四环路,没有继续延伸出去,对新城的发展支撑不够,无法解决新城到中心城的交通问题 。新城到中心城多属于中长距离出行,因此应用原线网线路延伸的方式衔接新城,从功能层次来说,具有一定的局限性 。
2 、轨道交通规模不足
结合新的发展理念的实施,远景年中心城的人口将达到900万,而功能区内的人口也将达到1875万人,原有线网规模仅275km,无论从中心城的覆盖
还是外围新城的覆盖来说都难以支撑新城市结构体系的发展。
3、对于城市重点地区的覆盖强度不足
原线网总长275km,线路7条,车站121个,换乘站24 2个,线网密度
2
0.34km/k m
2车站覆盖率为18.9%。核心区内线网密度达到1.13km/km。中心城
541km,线网直接吸引范围覆盖率仅为48% 。
2.3原轨道交通建设规划
2.2.1原建设规划概述
2003年11月,成都市按国办发83号文编制了《成都市城市快速轨道交通近期建设规划》(2004~2013)(以下简称“原建设规划”),2003年12月底以成都市人民政府名义上报,2004年4月,中咨公司完成项目评估并上报国家发改委,2005年8月国家发改委批复了该建设规划 。随着成都城市规模扩大,城市化水平不断提高,出行需求总量的持续增长以及机动化水平的提高使成都市的城市交通问题愈加突出 。成都市的社会经济高速发展,城市规划条件也发生了较大变化,城市空间布局结构由原来的“摊大饼”逐步向延轴向齿轮状布局结构转变,此外,“5.12”特大地震后城市人口布局发生变化。因此,原有的建设规模已经不能适应城市化的快速发展,难以满足城市日益增长的交通需求,建设规划进行了新一轮的调整。
1 、调整方案概述
表2.3-2建设规划调整方案建设线路一览表
已
复线
待建
线路
40.5
54.2
拟新增
线路
3 、原建设规划执行情况
(1)2005年12月27日,成都地铁1号线一期工程开工;2010年9月27
线路起讫点
线路长度
(km)
小计(km)已建1号线一期红花堰——会展中心18.1
线路2号线一期成灌客运站——经干院22.4
批1号线南延会展中心——广都 5.8
4号线局部清江路口——中医学院 3.9 11.7
路3号线局部天回镇南—驷马桥 2
调整
线路
2号线成渝支线牛市口——成渝客运站-2 -2
2号线西延犀浦——成灌客运站7.5
2号线东延经干院——龙泉东11.0
4号线西延公平——清江路口8.2 51.9
4号线东延中医学院——双林路7.5
3号线南延驷马桥——红牌楼南17.7
调整方案建设总规模(km)40.5+11.7+51.9=104.1
日开始试运营,十一期间承担了巨大的客流压力,运行情况良好 。
(2)二号线一期已于2007年12月开工,截止2010年9月底已实现封顶的车站15座,大部分车站陆续进入附属结构施工。盾构区间累计掘进23130 米,完成全线掘进任务的69.1%,预计2011年底完成土建施工,2012年底建成试运行 。
(3)二号线二期可行性研究报告也已经通过国家发改委审批,西延线已于2010年底开工建设,现已完成管线改移 、施工围挡 、交通疏解等前期准备工作;东延线也已进入施工前期准备阶段 。
(4)三号线一期、四号线一期可研已报国家发改委审批,即将进行初步设计阶段。
4 、运营情况
地铁1号线通车以来,以其安全 、舒适 、快捷的特点已经被越来越多的市民作为首选交通工具 。运营期间,主体结构安全 、各设备系统使用稳定可靠,未发生任何质量和安全问题 。运营部门以安全 、服务为宗旨进行行车组织、设备设施保障及客运组织工作 。目前地铁1号线采用B型列车,6辆编组,高峰时段最小发车间隔6分钟50秒 。
3规划方案分析
3.1规划编制过程
2010年10月,成都市人民政府编制完成《成都市城市快速轨道交通线网
规划修编》。
2010年11月,成都市人民政府编制完成《成都市城市快速轨道交通建设规划》(2012-2020)。
3.2轨道交通线网规划
3.2.1线网规模
根据成都市未来城市发展目标,结合交通需求 、线网密度 、经济承受能力以及建设能力,成都市城市快速轨道交通线网规划规模由10条线路构成,2020年城市快速轨道交通线路全长348.2km,中心城线路长度为252.8km 。中心城内线网密度达到0.47km/km²,核心区内线网密度达到1.42km/km²。全线网共设车站244座,其中换乘站34座。敷设原则为中心城区主要范围内采用地下线,其余路段结合地形和技术要求尽可能采用高架方式 。
1号线:全长36km,共设车站28座 。为南北向骨干线,北起大丰天回片区,向南串联凤凰新城 、成都市国铁最大的客运火车站——火车北站,成都城市中心广场——天府广场,火车南站,成都市城市新核心——南部CBD,至华阳的华龙路附近。
2号线:全长44km,共设车站32座。2号线为西北-东南向骨干线,西北部起于犀浦,西北部主要串联了茶店子客运站和蜀汉路 、黄忠大道片区,该片区为城市打造的餐饮片区。中连天府广场和青年路 、锦江街及CBD地区。东南部连国铁规划新客站——沙河堡站,东南部达龙泉组团的龙泉驿区的音乐广场。
3号线:全长49.8km,共设车站33座。3号线为东北—西南向骨干线,东北部起于天回镇南,东北部主要串联了成都市动物园,中连成都市传统商业中心——春熙路、RBD地区 、成都市旅游客运中心(新南门汽车客运站)和省体育馆,西南连红牌楼,并进入东升老城区。
4号线:全长41.3km,共设车站26座 。4号线为东西方向的骨干线,西部起于温江大学城,向东主要串联了温江的光华经济生活区,成都西站 、中心城RBD 、十陵客运中心,止于东四环边缘。
5号线:全长45.4km,共设车站35座 。5号线为南北方向的填充线,北起
新都北部商贸城,向南主要串联了商贸大道沿线大量的居住区 、沙湾商区,并
在一环路与6号线设平行换乘站,向南途经青羊宫、武侯祠后穿过永丰立交至
神仙树片区;向南进入天府新城华阳组团西部,止于回龙路以北 。
6号线:全长55.2km,共设车站42座 。6号线为中心城南北向的填充线,
并向西北延伸至郫县区域。6号线北起郫县组团,向南串联西南交大犀浦校区、下穿交大立交途经茶店子餐饮片区后与5号线在一环路设平行换乘站;沿一环
路东半环向南途径白马寺、梁家巷 、牛王庙,九眼桥片区至天府新城华阳组团
东部,向西与1号线、5号线相交设换乘站后终止。
7号线:全长38.8km,共设车站29座。7号线是一条环形线路。位于二 、
三环之间居住用地最密集地带,并串联了火车北站 、火车东站、火车南站三大
交通枢纽,并与城市快速轨道交通和市域轨道交通的放射线大多数线路相交9号线一期:全长27.5km,共设车站14座 。9号线是位于中心城3 、4环
间的市域快线环,一期工程起于与4号线的换乘站十陵站,串联了东部副中心、南部CBD以及双楠片区 。
10号线一期:全长10.2k m,共设车站5座 。10号线是连接中心城和双流
机场的快线 。起于与3&7号线的三线换乘站红牌楼站,向南连接双流机场。远
期延伸至花源 、花桥片区及新津主城区。
8号线预留线:全长36.1k m,共设车站27座。8号线是一条东北—西南向
的预留控制线 。北起龙潭乡,向西南方向串联十里店,万年场 、倪家桥等居住
集中片区后下穿永丰立交与5号线设换乘站,并向西南方向延伸至双流的大学
园片区及临空经济区 。
3.3轨道交通建设规划
3.3.1规划目标及覆盖范围
1 、规划范围与年限
成都市上一轮轨道交通编制年限至2015年,根据轨道交通实际的建设情况,一方面满足成都市的交通需求,另外一方面保持轨道交通建设的可持续发展,保证土建施工的连续性,本次规划起始年限确定为2012年,根据工期安排,考虑与城市2020规划目标实现的一致性,规划期确定为2020年 。
2、近期建设方案和实施安排
2012-2020年近期建设方案涉及项目如下:
1号线南延线二期(广都北站~麓山站):线路长3.3km,设车站2座 。
3号线北延线(天回镇南~红星站):线路长13k m,设车站8座。
3号线南延线(红牌楼南站~城铁双流站):线路长17.3km,设车站10座。
4号线西延线(公平站~大学城站):线路长9km,设车站6座。
4号线东延线(沙河站~西河镇站):线路长9.9km,设车站5座 。
5号线一期(毗河站~大成二街站):线路长34.3km,设车站28座 。
6号线一期(川师影视学院站~生物研究所站):线路长21.2km,设车站
20座 。
7号线(火车北站~火车南站~火车北站):线路长38.8km,设车站29座 。
9号线一期工程(十陵站~西区大道口站):线路长27.5km,设车站14座。
10号线一期(红牌楼南站~航空港T2站):线路长9.7k m,设车站5座 。
各条线路的工程概况如下:
1、延伸项目概况
(1)1号线南延线二期工程
1号线南延线二期工程为1号线在天府新城三期范围内的延伸线,全长
3.3km,按地下敷设;共设地下车站2座,站间距为1.2km,南延线建成后与1
号线首期工程贯通运营 。
(2)3号线二期工程(3号线南 、北延线)
二期全长30.3km,其中北延线13k m,为高架线敷设(天回镇南~红星站);南延线17.3km,高架线占3km(龙桥路站~双流北站),标准地下线占14.3k m (红牌楼南~龙桥路站,双流北站~城铁双流站) 。设停车场1座,2座主变电
所及相配套的车辆和机电设备,建成后与3号线一期贯通运营 。
(3)4号线二期工程(4号线东西延线)
4号线二期工程分西延线和东延线两部分。二期全长18.9k m,全线共设车
站10座,其中高架车站7座,地下车站3座,设停车场一座 。其中西延线长8.9km,地下浅埋线6.15km(公平站~南熏大道站),标准地下线2.75k m(南
熏大道站~大学城站);东延线长10km,地下线占5.9k m(沙河~十陵),出十
陵森林公园后,线路采用高架敷设共4.1km(十陵~西河镇站) 。
2、新建项目
(1)5号线一期工程
5号线一期工程全长34.3k m,共设车站28座 。平均站间距为1.25km,最
大站间距为2.28km(毗河站~九道堰北站),最小站间距为0.76km(五块石~
城北客运中心站)。其中,二环内平均站间距1.14km,三环内平均站间距1.17km,外围组团内平均站间距为1.4k m。设综合维修基地1座、停车场1座,3座主
变电 所及 相配 套的 车辆 和机 电设 备 。
(2)6 号线 一期 工程
6 号 线一 期工 程为 中心 城南 北向 的填 充线 ,一 期工 程全 长 21.2k m , 共设
车 站 20 座 。 平均 站间 距为 1.1k m , 最大 站间 距为
1.91km (城东客运中心站站~ 生物研究所站), 最小 站间 距为 0.78km (二 环交 大路 口站 ~小 花园 站) 。其 中, 二环 内平 均站 间距 1.07km ,三 环内 平均 站间 距 1.06km 。
(3)7 号线 工程
: 7 号 线线 路全 长 38.8k m , 设车 站 29 座, 其中 换 乘站 17 座 ,有 两站 (沙
河 堡站、红牌楼南站)是三线换乘站 。最大站间距 2.086km ,最小站间距 0.913km , 平均 站间 距 1.338km 。 设车 辆段 1 座 ,3 座 共享 主变 电所 及相 配套 的车 辆和 机 电设 备。
(4)9 号线 一期 工程
9 号线 一期 工程 全长 27.5k m , 采用 地下 线的 敷设 方式 ,地 下车 站 14 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