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HE FORUM论坛
40浅析电视新闻的深度报道
丛志成
(作者单位:葫芦岛广播电视台)
摘 要:本文首先说明电视深度报道的分类,可从单篇类和多篇类方面进行划分,之后提出电视新闻深度报道的新编制作要抓准问题,进行多角度、多侧面和多层次的剖析,使我们的电视新闻节目更加吸引观众,更好地服务观众。
关键词:电视新闻;深度报道;纪实性;系列报道;连续报道
1 电视深度报道的分类
1.1 单篇类
1.1.1 纪实性报道
纪实性报道,就是对新闻事件或新闻人物进行以事态发展流程、人物发展变化为主要内容的生动 、翔实、完整 、深入的报道 。采用现场拍摄 、现场采访 、全程记录、适时介入的方法,综合运用画面语言 、新闻同期声和现场效果对新闻事件 、人物进行全程式报道。记者对现场的报道过程,也正是引导观众一起进入现场感知的过程。
1.1.2 解释性报道
解释性报道,它的显著特点是在新闻的原因上追根溯源 。着眼于透过新闻事实的表面,发现事物的内在本质。通过对新闻事件过程的阐释和揭示内因来引导观众弄清事情的来龙去脉,给观众以思考,这是解释性报道的又一特征 。
1.1.3 透视性报道
透视性报道,此类报道的题材是社会关注的问题,是亟待解决的难题 。葫芦岛绥中县是全国文明的“水果之乡”,但是绥中县的范家乡的果农却是增产不增收,了解到这一信息后记者深入山谷果园进行了实地采访,了解到山上的水果不论是果品质量还是口感都是当下最流行的,但是收获时肩挑 、人扛、导驴车经过20多公里山路颠簸,果品破坏严重,很难买上好价钱。透过现象看本质,一篇时长5分钟的《果农增产不增收》的报道引起了社会广泛关注。
1.1.4 评论性报道
评论性报道,它以新闻事件为主干,围绕事实展开分析、评说 。在葫芦岛市争创全国文明城中,葫芦岛广播电视台开办了《张晨看城建》深度报道专栏,就是通过记者张晨在采访一线对城市环境、卫生和市民素质等方面多角度来评述社会现
象,同时配以记者感言来进一步评论社会
不和谐现象和倡导创城的重要性 。做到了
以事实为基础,以评论为灵魂,以事阐理,
以事论事,事理相联,起到了通过评论性
电视深度报道营造舆论氛围的积极作用 。
1.2 多篇类
1.2.1 连续报道
顾名思义,连续报道是对正在发生的
新闻事件,在一段时间内进行连续的多次
报道 。比如,2015年冬季发生在葫芦岛市
绥中县的沉船事件,记者就跟踪事态发展
进程,采取了连续报道的方式将沉船原因、
地方积极打捞、遇难和获救者的处置措施
等进行连续报道。这种连续报道、追踪报
道、步步递进的方式,直到最终完整地呈
现事件的全过程,在当今展示新闻事件性
报道中很受观众的喜爱 。
1.2.2 系列报道
系列报道,这种方式主要运用于对
非事件性新闻或重大 、重要题材的尝试
报道。2003年,农村税费改革位列在我
国各项改革之首,中央决定采取有效措
施减轻农民负担。在葫芦岛广播电视台
笔者参与制作了一档深度报道栏目《新
闻现场》,就是记者根据国家下发的有
关文件,紧密配合国家政策,对税费改
革的情况进行系列报道。相继播出了7
期的电视深度报道节目《税费改革农民
乐》,在每期10分钟的报道里,在一个
个鲜活的故事中,把国家改革政策融化
在农民喜悦的笑脸上,该系列报道实现
了预期的政策性强 、感染力大的效果 。
1.2.3 组合报道
组合报道,或称结构式报道,是围
绕同一主题,将不同内容 、不同体裁的
报道编排在一起,通过各篇之间相互说
明 、补充延伸等,组成一种具有内在联
系的结合方式,形成一个有机整体,以
使观众对所报道的新闻有更深入的认识。
组合的形式也是多种多样,包括类属性
组合 、互补型组合 、对比性组合等 。
2 电视新闻深度报道的采编制作
2.1 抓准问题
由于电视新闻深度报道的容量和分量
比单篇新闻相对要大,因而要求采编人员
在采写和组织报道中高瞻远瞩,严格按照
新闻价值的标准来筛选所需要报道的主题,
抓住实质,注重纵深感 。采编人员不仅要
能掌握一般的叙述 、描写 、论证 、评述等
表现手法和各类新闻体裁的写作技巧,还
要能充分运用调度好电视的画面语言,更
应具有广博的知识,敏捷的思维及大胆的
创新意识。新闻评论家范敬宜主张“新闻
评论应多让读者品尝鲜货,像顶花带刺的
新鲜黄瓜那样招人喜爱,而不宜老用咸菜 、
干菜或隔夜菜来凑合过日子,以致把观众
的胃口都吃倒了” 。这段话形象生动地说
明了新闻报道选题的重要性 。“马后炮”
的新闻深度报道则会失去基本应有的价值 。
2.2 进行多角度、多侧面和多层次
的剖析
深度报道的题材,多是事实比较复
杂 、问题成因多的新闻事件,记者要通
过深入细致采访,用多层次的事实阐述 、
多角度的理论分析、多侧面的现场展示,
引发观众思考,从而把观众从具体事件
引向广阔的社会空间 。
参考文献:
[1]郭镇之,赵丽芳.聚焦《焦点访谈》
[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4.
[2]孙玉胜.十年 从改变电视的语态
开始[M].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
书店出版社,2003.
[3]范敬宜.范敬宜文集[M].北京:
清华大学出版社,2010.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