密级 :
中心科研课题计划任务书
课题编号2014M03
课题名称探讨冲配技术对静脉输液中不溶性微粒的控制情况
课题性质面上项目
起止年月201406~201606
课题负责人丁仕华
所在科室护理部
科室负责人鲍美娟
填表日期:2014年5月22日
填表说明
一 、本课题计划任务书系上海市公共卫生中心为所组织的科研课题研究而设计 。
二 、本课题任务书编写请使用A4普通纸张双面打印填报 ,各栏空格不够时 ,请自行加页 。左侧装订成册(不要采用胶圈 、文件夹等带有突出棱边的装订方式) 。
三 、本课题计划任务书各项内容要实事求是 ,逐条认真填写,外来语同时用原文和中文表达 。
四、本课题计划任务书一式两份 ,经正式审定后,科研科和课题负责人各留存一份 。
一、简表
课题负责人
姓名
丁仕华
性别
女
出生年月
196903
学历
本科
学位
无
职称
主管护士
职务
护士长
所在部门
静脉用药调配中心
从事专业护理
研究课题
名称探讨冲配技术对静脉输液中不溶性微粒的控制情况
类别 :□临床研究□技术开发☑临床护理
所属学科
护理
经费金额(万元)
肆
研究内容和预期成果摘要(限400字)
本项目主要研究静脉输液在冲配环节中所存在的微粒污染问题 。分别从药物、输液两方面出发,考察针头型号、穿刺角度 、穿刺次数、针头形态 、安瓿切割方式等对常用的西林瓶、安瓿两类包装的药物冲配时输液中微粒的影响,同时检测输液中的菌体数量 。拟采用正交试验法进行对比试验,探索减少输液过程中微粒污染的方法 ,针对不同药品及输液情况 ,选择最合适的器材 ,规范冲配技术,最大限度地保障患者用药的安全可靠 ,并将研究成果整理发表1-2篇核心期刊论著 。
二、立题依据
包括国内外研究现状 、水平和发展趋势(含知识产权和技术标准状况) 、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需求 ,当前须解决的主要问题、学术价值等 。
在PIVAS实际工作中 ,我们发现在向输液袋中加药时,常因注射器针头多次穿刺瓶塞致橡胶塞脱落或砂轮切割安瓿瓶颈致玻璃碎屑落入瓶内等而产生不溶性微粒 ,这是造成微粒污染的一个重要因素 ,因此研究输液中微粒的来源及探索减少微粒产生的技术 ,已成为PIVAS输液配置工作中的研究热点 。目前 ,国内已有不少文献有关静脉输液中不溶性微粒产生原因及如何减少微粒产生的研究报道。相关文献主要报道了使用不同形态的针头进行溶药、加药及配药环境加药与不加药的情况下产生的微粒情况;使用不同型号的针头用不同方法溶药、加药后对输液产生的微粒情况,尚有文献研究了穿刺瓶塞次数及穿刺角度对输液中微粒产生的影响。同时 ,有关粉针剂药物及空气中所含微粒数对液体微粒数量影响的研究也有报道 ,而国外与之相关的研究报道较少 。综上所述 ,国内对输液中不溶性微粒的控制技术研究已经取得了很大的进展,如采用侧孔针头注射器溶药 、加药产生的不溶性微粒数明显少于斜面针头注射器 ;采用小型号针头注射器配药产生的不溶性微粒明显少于大型号针头注射器等 ,有效地控制了输液过程中不溶性微粒的污染 。但是并没有文献从药物 、输液两方面出发,综合针头型号、穿刺角度 、穿刺次数、针头形态、安瓿切割方式等诸多因素 ,进行全面而系统的对比试验并同时对输液中的菌体情况进行检测,针对这一现象,本项目拟采用正交试验法,综合上述各因素,开展试验 。
静脉输液是临床常用的基础护理操作 ,是临床基本的给药方式 。在目前国内广泛的将输液集中在PIVAS进行配置的情况下 ,医院大部分的静脉输液均在PIVAS配置完成。对于在向输液袋中加药时 ,常因注射器针头多次穿刺瓶塞致橡胶塞脱落或砂轮切割安瓿瓶颈致玻璃碎屑落入瓶内等而产生不溶性微粒 ,它大量注入人体可产生严重的机体损害 。近年来微粒的危害越来越得到人们的关注 ,在临床工作中因输液中不溶性微粒引发的医疗纠纷也屡见不鲜 。针对这一现象 ,本项目从药物 、输液出发 ,综合针头型号 、穿刺角度、穿刺次数 、针头形态 、安瓿切割方式等诸多因素 ,采用正交试验法,对常用的安瓿、西林瓶两类包装的药物的微粒控制技术进行对比试验,探索减少输液过程中不溶性微粒污染的方法 ,规范配药技术 ,最大限度地保障患者用药的安全可靠。
三、课题研究的总目标和特色 、创新点 ,主要研究内容及所需要解决的
技术难点
本课题旨在探讨配药技术对静脉输液中不溶性微粒的控制情况 。输液中不溶性微粒大量注入人体可产生严重的机体损害,因此研究减少输液中不溶性微粒的技术可有效避免临床使用中出现的一系列问题。虽然与输液中不溶性微粒相关的研究报道较多,但并没有全面而系统的对这一现象进行全面的阐述 。本课题从药物、输液出发,着重研究综合针头型号 、穿刺角度 、穿刺次数 、针头形态 、安瓿切割方式等诸多方面 ,吸收教材和相关专著的研究成果,采用正交试验法 ,对常用的安瓿 、西林瓶两类包装的药物的微粒控制技术进行对比试验 ,同时对输液中的菌体情况进行检测,研究静脉输液中不溶性微粒产生的原因及探索减少其产生的技术 ,开展全面而系统的试验 ,探索可靠的配药技术,减少输液中不溶性微粒的产生,提高配药质量 、避免医疗纠纷 。
四、课题完成形式和考核指标
主要技术指标 、形成的专利、标准 、新技术 、新产品 、新装置、论文专著等数量、指标及其水平等 ;社会 、经济效益考核指标 ;人才培养情况 。
本课题从药物 、输液出发,着重研究综合针头型号 、穿刺角度 、穿刺次数 、针头形态 、安瓿切割方式等诸多方面 ,吸收教材和相关专著的研究成果 ,采用正交试验法 ,对常用的安瓿、西林瓶两类包装的药物的微粒控制技术进行对比试验 ,同时对输液中的菌体情况进行检测,研究静脉输液中不溶性微粒产生的原因及探索减少其产生的技术 ,开展全面而系统的试验,探索最适宜的配药技术,减少输液中不溶性微粒的产生,提高配药质量 、减少输液的不合格率 、降低药品损耗 ;避免医疗纠纷。研究成果整理发表1-2篇核心期刊论著。并将新技术推广至全院护士,要求人人掌握 。
五 、课题年度计划及年度目标
年度
课题的年度计划及年度目标(按季度划分工作节点 ,要求明确关键的、必须实现的节点目标)
2014年
6月-8月完成安瓿类的实验步骤
9月-11月完成西林瓶类(2-3种)的实验步骤
12月及
2015年
1月-2月完成西林瓶类(2-3种)的实验步骤
3月-5月完成果糖的实验步骤
6月-8月完成耐能的实验步骤
9月-11月完成其它胶塞类输液的实验步骤
12月及
2016年
1月-2月整理资料,书写论文
3月-5月发表论文
六 、课题完成后的预期社会效益、经济效益
1 、效益分析 :
减少输液的不合格率 ,降低药品耗损
最大限度地保障患者用药的安全可靠,减少医患纠纷
2、成果应用趋向和应用单位:
主要应用于临床输液的冲配 ,特别是各大医院的静脉用药调配中心
七 、合作形式、内容和合作单位意见
1 、合作形式和内容
自己部门内护士与药师的合作。操作方面由护士负责 ,药师负责检验方面。
2、合作单位意见(对合作内容 、形式 、参加人员素质及保证工作条件等)签署具体意见 :
负责人签章
公章
年月日
此课题如与国外合作 ,签有协议的请附合作协议复印件 。
八 、课题经费预算表
金额单位:万元
支出科目
数量
单价
金额
备注/计算依据
仪器测试费
1
实验材料费
0.9
试剂购买费
0.4
论文发表费
0.8
科技管理费
0.4
其它
0.5
合计
4
九、申请人承诺
本人保证按照任务书计划完成课题 ,如期汇报结题。
申请人签字
年月日
十 、科室意见
提供申请人完成课题必要的科室支持 。
科室负责人签字
年月日
十、科研主管部门意见
监督管理项目的执行和结题。
科研主管部门负责人签章
公章
年月日
十一 、单位意见
支持保障项目的顺利开展 。
公章
年月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