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
——镇雄县城镇保障性住房建设纪实
2008年至2012年,中央、省 、市下达镇雄县城镇保障性安居工程建设任务为17040套(户),计划总投资23.38亿元。目前,基本建成10394套(户),完成投资20.12亿元。
居住有其屋是人们怀揣了千百年的梦 。在镇雄采访,记者感受到,这个梦对当地政府不仅是一种愿景,更是一份沉甸甸的责任 。城镇保障性住房这项改善民生的重大工程,其目的在于换回底层居民生活的尊严与信心。
“一把手工程”的民生情怀
毫无疑问,镇雄是一个特殊的县份:边远,贫困 。
它贫困,同样怀揣富裕梦想;它边远,同样规划进入滇川黔经济带。多年来,镇雄县委 、县政府关注着一个困难群体,这个群体由低收入的城镇居民 、乡镇中小学教师和部分农村居民构成,他们有个共同的特点,住房得不到根本保障 。
2008年,中央加快实施保障性安居工程战略决策出台,一缕温暖的阳光开始照射在这块贫瘠的土地上 。“抓保障性住房建设就是抓民生工作,就是抓经济社会全面发展 。”彼时,镇雄县委、县政府作为中央政策的执行者,给保障性住房建设定下基调。
几千名教师需要到校外租房居住,城市居民一家几口蜗居在三十个平方的公产房里,农村数万居民居住在危房 。镇雄县的保障性住房就在这种特定历史背景中艰难起步。几年以来,镇雄县保障性住房建设有了自己的模式:“一把手工程” 。
为强力推进保障性安居工程建设工作,镇雄县政府成立了由县长任组长,分管副县长任副组长,监察 、发改 、财政 、住建、国土、审计 、农业 、水利 、扶贫、民政、相关乡镇人民政府等单位主要领导为成员的保障性住房建设工作领导组、
农村危房改造工作领导组。保障性安居工程成为镇雄各级各部门真正意义上“一把手工程” 。
这种组合在保障性住房户型建筑面积把关 、建设项目规划审批以及建设区域内的土地征用和房屋征收工作起到积极推动作用。
“居者有其屋”的利民谋划
2013年11月15日,镇雄县保障性住房建设工作领导组、农村危房改造工作领导组组长 、县长翟玉龙指着墙上镇雄城市发展规划图说:“我们在谋划和推进保障房建设时,将规划和建设融入城市发展的大格局,使之同样成为城市的一个重要部分,随着南部新区建设的推进和汽车产业城的兴起,镇雄县城的容量将扩大两倍。”
保障性住房是城市的组成部分,不能成为“都市村庄” 。镇雄县保障性住房建设充分考虑了居民就业 、就医、上学等多种需要,将其纳入城市发展规划中。记者在镇雄采访,接触到住建局工作人员,他们把保障性住房片区自然称为县城新区 。
对镇雄县保障性住房建设的决策者而言,一开始就让保障性住房价廉值不廉 。乌峰镇五谷庙长环坪子,地理标识上这已经是一个完全可以忽略的点,在这里,2012年的9000套保障性住房建设已接近尾声。这里最高楼层32层,站在顶楼,可以鸟瞰镇雄县城的全部。与保障性住房仅相距200米不到的,是镇雄最高级的小区龙腾片区 。
乌峰镇五谷庙长环坪子,保障性住房总建筑面积约45万平方米,项目用地300余亩,计划投资14.98亿元 。依山就势,一个集居住、商业 、娱乐为一体的城市综合体应时而生。绿化率35%,停车位2200个,共41栋建筑物,其中小高层29栋,高层12栋,并配套建设一所幼儿园 、一所小学,以及一个社区服务中心 、一个农贸市场 、一个商业中心 、一个森林广场 。
云南重要的煤电化生产基地;集重工 、商贸为一体独具滇东北特色的现代化中等生态山地城市;西南经济联动轴和对内开放的重要门户 。这是镇雄发展的战略定位,保障性住房,包括长环坪子 、青岗林 、西正街 、团包、乡镇中心校为城镇保障房建设地点已经融入其中,形成城市综合体 。
“阳光下行政”的三公考量
2013年6月4日,镇雄政府办印发《镇雄县廉租住房实物配租管理办法(试行)》,提到“公平、公正、公开”。
2013年10月9日,镇雄县委办、政府办联合印发《镇雄县廉租住房保障对象资格审查工作方案》,方案提出,要让城市低收入住房困难家庭能享受到国家住房保障政策,真正把“民心工程”办好 、办实。
方案明确规定廉租住房保障对象资格条件,包括保障范围和保障条件 。保障范围为户口属于乌峰镇原所辖10个社区居民;保障条件则包括三个方面内容,一是户籍必须是乌峰镇原所辖10个社区城镇居民,家庭成员必须是与申请人有法定赡养 、扶养 、抚养关系且共同生活的直系亲属 。二是申请人家庭人均自有住房建筑面积必须低于13平方米 。三是申请人家庭人均经济收入必须低于全县2012年城镇居民月最低生活保障线,家庭成员无国家公职人员 。
经过初审 、公示、综合审查 、综合审查结论公示等查询后,通过的人员名单在当地媒体进行公示,再次接受社会和群众监督。而这一系列工作则由廉租住房保障对象资格审查领导小组办公室和廉租住房对象资格审查监督组共同完成 。
11月底,镇雄县民政局大门外的围墙上,张贴着申请保障性住房人员名单,路过的人们围过来,如果他们看到上面的哪些人不可以申请保障性住房,随时可以举报。
12月10日,团包。已经住进廉租房的75岁老人陈绍芝面对记者回忆起自己大半生的租房经历:新街,一家5口居住30个平方的公产房长达30年,搬到
西门口时面积有40个平方吧,我认为很宽了,进厕所也不需要跑多远,附近的县医院就可以了。回想起4年前接过钥匙打开廉租房门的那一刻,陈绍芝声音提高了:“我以为我在做梦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