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届高二第一学期期末考试
语文试题
本试卷分第I卷(阅读题)和第Ⅱ卷(表达题)两部分 ,共150分 。考试时间150分钟 。
请将各题答案填在试卷后面的答题卡上。
第I卷阅读题
甲必考题
一 、现代文阅读(9分 ,每小题3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
北京四合院的形与神
北京四合院的大规模建设可以追溯到元代。元代定都北京,对北京的城市建设有着划时代的意义 。而元大都的建设包含有大规模的民居,四合院就是一种基本的民居形式 。明代沿袭了元代四合院的形式 ,但明代对各阶层人士的居住建筑从制度 、规模 、色彩各方面均做了严格规定。如洪武二十六年定制,官员营造房屋不许歇山转角 、重檐、重棋及绘藻井等 ;庶民庐舍不过三间五架 ,不许用斗栱、饰彩色等 。清代北京的居住建筑继承和发展了四合院 。特别是把宫室式第宅发展到了极致 ,这种四合院在规制 、格局方面承袭了古代宫室建筑的特点 ,属于大中型四合院,院落二三重乃至多重,气派而豪华 。目前北京遗存的主要是清代四合院。
四合院之所以能在北京发展完善 ,并形成一种代表性的民居建筑 ,是与北京的自然环境和社会文化密切相关的 。北京地处华北地区 ,因此民居的最主要功能是解决冬季的防寒 、保温问题。华北地区风大,冬天寒风从西北来 ,夏天风从东南来,四合院坐北朝南,门开在南面 ,冬天可避开凛冽的寒风,夏天则可迎风纳凉。同时 ,北京四合院的院落比较宽敞 ,冬天有利于接纳更多的日照,夏天有利于通风。老北京四合院中央 ,常常摆上一只或数只很大的鱼缸 ,这也是因为北京相对比较缺水 ,一是为了观赏 ,二是能够调节空气 ,第三还有防火的功能。
标准的北京四合院,应该是南北略长 、坐北朝南的矩形院落 ,正好排列在东西向的胡同之间 ,大门开向宅南的胡同。儒家文化长幼有序、尊卑有别的影响 ,也体现在四合院内部布局上 :内宅中位置最好的正房 ,要给老一代的老爷 、太太居住 ,东西厢房则由晚辈居住 ,而后罩房主要是供未出阁的女子或女佣居住 。
私密性也是构筑四合院时必须考虑的一个重要因素 。北京地区在历史上一直是各统治集团必争之地 ,在政权更迭和社会动荡中 ,北京人选择了四合院这样一个与世无争的安乐窝 。四合院中除大门与外界相通之外 ,一般都不对外开窗户,只有南房为了采光,在离地很高的地方开小窗 。因此 ,只要关上大门 ,四合院内便形成一个封闭式的小环境 。这个相对封闭的环境给了内敛的中国人以很强的安全感。
四合院的建筑理念与文化内涵,构成了四合院的精神 。四合院的建筑理念来源于我国几千年来形成的宗法制度和建筑风水学说 。
宗法制度是我国古代以家族为中心,按照血统远近区别亲疏的法则 ,体现在居住形式上 ,就是聚族而居 ,进而形成庭院形式的四合院 ,它鲜明地体现着古代社会的长幼有序 、上下有分、内外有别的规则 。不仅如此,四合院还具有维系宗族内部的凝聚力 ,强化亲情 ,并体现宗族成员不同地位的重要功能 。
传统的四合院在建造和设计时 ,主要依据风水之说。例如标准的四合院是坐北朝南,成南北长、东西短的矩形院落 ,而大门则开在宅院的东南角,这些就是八卦方位中常说的“坎宅巽门”。“坎”是正北方向 ,占水位 ,在此方位上建宅可避免火灾 。“巽”是东南方向 ,占风位 ,于此处开门是为了出入顺利平安。
虽然四合院是一种非常宜居的住宅形式,但在今天的北京 ,由于人多地少 ,大规模建设四合院式住宅已经没有可能性 ,但是一些建筑师还是难舍四合院情结 ,于是在现代的建筑中,还是融入了四合院的一些符号和理念 。一种借用四合院符号的形式是空中四合院 。另一种借用四合院符号的形式是内院式别墅 。内院式别墅不同于西式别墅 ,也不同于传统四合院 ,主要是在现代别墅的设计中采用了四合院房在外 、院在内的特征,使这种别墅更为内敛,更具私密性。
(节选自《文史知识》2008年第8期 ,有删节)
1.下列关于北京四合院建造的说法,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北京四合院的建造样式始于元代 ,四合院是元大都一种基本的民居形式 。
B.明代的四合院样式是对元代的沿袭,但在形式上有意识地体现了等级差别。
C.清代四合院承袭了宫室建筑的特点 ,在规制 、格局方面都追求气派豪华 。
D.现代北京四合院的建造主要依据的是清代遗存下来的四合院的样式。
2.下列有关北京四合院的文化内涵的说法 ,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北京四合院的院落比较宽敞,这样的设计有利于夏天通风和冬天接纳日光 。
B.不同地位的人居住在院内不同的房间体现了长幼有序 、尊卑有别的思想。
C.四合院的封闭式小环境体现了人在动荡中想要寻找一个与世无争的安乐窝的心理。
D.四合院聚族而居的特点也具有体现亲疏 、维系宗族内部凝聚力的作用。
3.根据原文提供的信息 ,以下推断正确的一项是(3分)
A.由于自然环境和社会文化不同,南方的四合院在院落设计等方面一定与北京不同 。
B.宗法制度崩溃 ,建筑风水学被现代科技替代,这正是四合院不适合现代人居住的根本原因 。
C.四合院相对封闭的环境给人以很强的安全感 ,这也体现了传统文化中安于现状 、处事隐忍的一面 。
D.对四合院文化的继承应该一分为二 ,比如“强化亲情”的作用于现今建设法制社会是无益的。
二、古代诗文阅读(36分)
(一)文言文阅读(19分)阅读下面的文言文 ,完成4~7题。
杜暹 ,濮阳人也。自暹高祖至暹 ,五代同居 ,暹尤恭谨 ,事继母以孝闻。初举明经 ,补婺州参军 ,秩满将归 ,州吏以纸万余张以赠之 ,暹惟受一百 ,余悉还之 。时州僚别者,见而叹曰:“昔清吏受一大钱 ,复何异也!”俄授郑尉,复以清节见知 ,华州司马杨孚深赏重之 。寻而孚迁大理正 ,暹坐公事下法司结罪 ,孚谓人曰:“若此尉得罪,则公清之士何以劝矣?”
开元四年 ,迁监察御史 ,仍往碛西覆屯 。会安西副都护郭虔瓘与西突厥可汗史献等不叶 ,更相执奏 ,诏暹按其事实 。时暹已回至凉州 ,承诏复往碛西 ,因入突骑施,以究虔瓘等犯状 。蕃人赍金以遗 ,暹固辞不受 。左右曰:“公远使绝域 ,不可失蕃人情。”暹不得已受之 ,埋幕下,既去出境,乃移牒令收取之 。蕃人大惊,度碛追之 ,不及而止 。暹累迁给事中 ,丁继母忧去职 。十二年安西都护张孝嵩迁为太原尹或荐暹往代之蕃人伏其清慎深思慕之乃夺情擢拜安西副大都护明年,于阗王尉迟眺阴结突厥及诸蕃国图为叛乱。暹密知其谋,发兵捕而斩之 ,并诛其党与五十余人 ,更立君长 ,于阗遂安 。暹在安西四年,绥抚将士,不惮勤苦 ,甚得夷夏之心。
二十年 ,为户部尚书 。上行幸东都 ,诏暹为京留守 。暹因抽当番卫士,缮修三宫,增峻城隍,躬自巡检,未尝休懈。上闻而嘉之曰 :“卿素以清直 ,兼之勤干 。自委居守 ,每事多能,政肃官僚 ,惠及黎庶。慰朕怀也。”二十八年 ,病卒 ,谥曰“贞孝”。
暹在家孝友 ,爱抚异母弟昱甚厚。常以公清勤俭为己任 ,弱冠便自誓不受亲友赠遗 ,以终其身 。及卒,上甚悼惜之 ,遣中使就家视其丧事 ,内出绢三百匹以赐之 。尚书省及故吏赙赠者 ,其子孝友遵其素约,皆拒而不受 。
(选自《旧唐书·列传第四十八》 ,有删改)
4.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 ,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十二年/安西都护张孝嵩迁为太原尹/或荐暹/往代之蕃人/伏其清慎/深思慕之/乃夺情擢拜安西副大都护/
B.十二年/安西都护张孝嵩迁为太原尹/或荐暹往代之/蕃人伏其清慎/深思慕之/乃夺情擢拜安西副大都护/
C.十二年/安西都护张孝嵩迁为太原尹/或荐暹往代之/蕃人伏其清慎深思/慕之/乃夺情擢拜安西副大都护/
D.十二年/安西都护张孝嵩/迁为太原尹/或荐暹往代之/蕃人伏其清慎/深思慕之/乃夺情擢拜/安西副大都护/
5.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 ,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夺情”是中国古代丁忧制度的延伸,中国古代规定政治人物一旦承祖父母 、亲父母的丧事 ,“自闻丧日起,不计闰 ,守制二十七月 ,期满起复” ;但是为了应对各种局势,“夺情”可以合法地不守礼制居丧 ,可不必去职 ,以素服办公 ,不参加吉礼 。守丧期间从军作战称为“墨绖从戎”。
B.“甚得夷夏之心”中“夷夏”泛指少数民族和汉人。“夏”是古代汉民族的自称;在古代 ,以中原为中心 ,人们将处于东 、西 、南、北方的少数民族分别称为东夷、西戎、南蛮 、北狄 。
C.“增峻城隍” ,“城”原指护城河,“隍”原指没有水的护城壕。后来城隍成为汉族宗教文化中普遍崇祀的重要神祇之一 ,大多由有功于地方民众的名臣英雄充当 ,是汉族民间和儒家信奉的守护城池之神 。
D.“尚书省”是官僚机构。南朝宋得名,前身为“尚书台” 。由汉代皇帝的秘书机关尚书发展而来,是中央政府最高权力机构之一 。
6.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杜暹孝顺友爱 。自高祖到杜暹,五代同居,他在家里不仅特别恭敬谨慎地侍奉继母 ,而且十分关心爱护异母弟弟杜昱 ;在任给事中时,还因继母去世而辞去官职,回家守丧。
B.杜暹为官清廉。在他进入突骑施营帐查究蕃人与郭虔瓘等人的冲突时 ,不得已接受了蕃人赠送的黄金 ,但他把黄金埋在幕帐之下,走出蕃境以后,才传书让蕃人去收取。
C.杜暹行事果敢有方 。在他担任安西副大都护期间,突厥和一些蕃国图谋叛乱 ,杜暹暗中探知他们的阴谋 ,便发兵逮捕斩杀诸蕃首领,并诛杀其党羽,使于阗得以安定。
D.杜暹勤干多能 。他在安西四年 ,安抚将士,不怕劳苦 ,深得蕃汉人民拥戴;皇上巡幸东都 ,作为京城留守的杜暹抽调轮流值勤的卫士修缮三宫等,受到了皇上的称赞。
7.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俄授郑尉,复以清节见知 ,华州司马杨孚深赏重之。(5分)
(2)会安西副都护郭虔瓘与西突厥可汗史献等不叶,更相执奏 ,诏暹按其事实 。(5分)
(二)古代诗歌阅读(11分)阅读下面两首诗词 ,完成8-9题。
江夏别宋之悌李白
楚水清若空,遥将碧海通。
人分千里外 ,兴在一杯中。
谷鸟吟晴日 ,江猿啸晚风 。
平生不下泪 ,于此泣无穷。
【注】①宋之悌因事被贬交趾(今越南河内) ,李白在江夏(今湖北武昌)设宴送之 。②谷鸟 :山中或水边的鸟 。
8.“兴在一杯中”的“兴”包含了丰富的情感,请结合全诗简要分析 。(6分)
9.请简要分析颈联的表现手法。(5分)
(三)补写名句(每空1分 ,共6分)
10.(1)《伶官传序》中用“,,岂独伶人也哉?”深刻而鲜明地揭示了人常常被细微之事困扰的道理。
(2)小楼一夜听春雨 , 。《临安春雨初霁》
(3)杜甫的《蜀相》中借古抒怀的诗句是 , 。
(4)《六国论》中开宗明议:“六国破灭 ,非兵不利,战不善 ,”既衬托出题目,又表明了作者的观点 。
乙选考题
请考生在第三 、四两大题中选定其中一大题作答 。只能做所选定大题内的小题 ,不得选做另一大题内的小题 。如果多做,则按所做的第一大题计分。
三 、文学类文本阅读(25分)
11.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题 。(25分)
刻碑名手
聂鑫森
范玉成是古城的刻碑名手 ,已到古稀之年了 。
范玉成十四岁起拜师学艺,五十多个年头一眨眼就过去了 。他从刻石社退休十多年了,可一直没闲着 。儿子还在刻石社 ,一接下什么重要工程 ,总得请老爷子把把关。他也乐意,范家手艺一代代传承 ,绝不能让世人说闲话 ,否则就愧对列祖列宗了。
儿子范致远也到知天命之年了。
他对父亲说 :“邻市的望江楼重修一新 ,有块《重修望江楼记》碑要刻哩 。”
范玉成显得特别高兴 。他记得四十多年前 ,也就是1966年春节过后,他与一些同行应邀到望江楼公园刻一条诗碑长廊 。一直刻到冬天 ,眼看就要完工了 。有一天傍晚 ,突然来了很多戴红袖章的学生和工人,把望江楼的台阶撬开了 ,把门窗卸了,把楼梯拆了 ,把里面的字画等文物烧了 ,一座清乾隆时的三层楼阁刹那间被当做“四旧”毁掉了 。他只能远远地看着,泪水纵横。第二天 ,那些刻好的诗碑,也被一一砸碎 ,并把他们这些刻碑人驱赶回了老家。范玉成渴望旧地重游 ,那楼可还是往日模样?
儿子说 :“现在正是炎夏,太热 ,您暂时别去。等我在那里阅好了稿,选好了石,‘上墨’‘过朱’‘打样’后,准备刻碑了,您再来,一边指点我,一边看看风景 ,好吗?”
范玉成答应了 。
日子一天天过去。范玉成在心里计算着 :儿子该阅稿了 ,那文章是谁撰写的呢?又是哪个书法家书写的墨本呢?选的是什么石头 ,汉白玉石还是大理石?选好了石,先要用砂石打磨平整 ,再用细刀砖磨光 ,直至腻滑方可。接下来 ,儿子该“上墨”了 :用磨浓研匀的上等墨汁刷在石上 ;墨汁干后 ,再用烙铁烫上白蜡,薄薄地在墨上覆盖一层 。下一道工序应是“过朱” :把透明拷版纸覆在墨本上 ,双钩临描 ,然后再用银朱做红线双钩 。待做完这些 ,就该“打样”了 :把“过朱”的双钩拷版纸 ,平铺在上过蜡的碑石上 ,用木榔头垫着羊毛毡,敲击钩本字样,让双钩红线清晰地印下去。
范玉成乘车赶到邻市的望江楼公园,在一间工作室里 ,找到儿子时,儿子正好完成了“打样”。
“爹 ,我正准备打电话哩 。”
“爹知道你的功夫 ,该用多少时间 ,我心里有数 。”
儿子笑了 :“知子莫若父啊 。”
范玉成开始阅稿,文章是本市市长华声撰写的 ,还不错 ,情文并茂;墨本是请北京一位老书法家几个月前书写的,那老书法家写好寄来后因心肌梗塞竟鹤归道山了 。字真好,行书 ,有《兰亭序》帖的味道 ,可惜天不悯才啊 。
再看一遍文章,范玉成头上冒出了一层热汗,文中说望江楼毁于1967年春 ,这就失实了 ,分明是1966年冬 !听说市长还年轻,不到五十岁,又不是本地人 ,恐怕没有细细考察 ,就轻率地作了结论 。
范玉成说 :“这碑暂不能下刀 ,一定要改过来。”
儿子急了:“爹 ,我们只管刻就是了 ,这不是我们的错。再说 ,人家市长会改吗?再说书写的人都死了,谁能把墨稿改正过来,而且风格丝毫不差呢?”
“若市长不肯改 ,这个活儿我们退了 !碑者 ,史也 ,是留给后人看的,不能以讹传讹 。”
儿子不做声了。
顿了一阵 ,儿子说 :“爹,您还没去望江楼吧,我陪您去。”
范玉成一甩手 ,说 :“不去 !”
第二天一早 ,范玉成让儿子把公园的负责人找了来,当面说明了情况 。
主任姓陈 ,很年轻,不到四十岁 ,大学中文系毕业 。听完范玉成的话 ,说 :“我就去找市长 ,谢谢范老的提醒。”
中午快吃饭时,陈主任兴冲冲地回来了,说:“华市长让我转达对您的敬意 ,而且交代一定要改!”
范玉成呵呵地笑了。
“文章好改 ,只是这墨本上的字怎么改写过来呢?”陈主任问 。
“你放心 。这位老书法家的字 ,我熟悉 ,要改的字,我可以补写得和他分毫不差 ,这个功夫我还是有的 。”
一个月后 ,《重修望江楼记》碑刻好了 ,看过的人都啧啧称赞。
父子俩走之前,认认真真地登上了望江楼 ,看古色古香的横梁直柱 、飞檐翘角,抚红漆栏杆、雕花门窗 ,品匾额、楹联的内容和书法 ,确实可称之为杰构 。他们登到顶楼 ,骋目远望 :湘江如带 ,白帆点点;远山似簇 ,村镇笼烟 。
范玉成对儿子说 :“刻碑的人 ,责任重大,历史是不能作假的。否则 ,我不敢登上这望江楼 ,我怕前人责怪,后人唾骂 !”
儿子说:“爹 ,我会记在心里的,您放心 。”
(选自《21世纪中国最佳小小说》)
(1)下列对作品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 ,最恰当的两项是(5分)
A.作品以洗练的笔调叙述了范玉成的刻碑历程和精神世界,反映了追名逐利的现实 ,表达了作者对担当精神的颂扬和浮躁世风的不满。
B.范玉成艺高技精 ,所以能见人之所未见 ,敢发人之所未发,以犀利的眼光发现市长《重修望江楼记》的失实之处,并坚决要求更正 。
C.儿子对市长文章失实之处明哲保身 、少管闲事的态度很有时代代表性 ,有力地反衬出范玉成认真负责 、严谨耿直的职业操守。
D.文章写“范玉成在心里的计算”可谓一箭双雕 ,一方面向读者介绍了刻碑的整套工艺流程 ,另一方面也完成了对儿子在刻石社准备工作的叙写。
E.文中范玉成对老书法家的字的赞叹和人死墨稿无法再改的情节 ,为下文范玉成的补写埋下了伏笔,烘托出他深厚的艺术功力 。
(2)作品中范玉成有哪些性格特点?请简要分析 。(6分)
(3)作品以怎样的顺序叙述范玉成的故事的?请简要分析。(6分)
(4)作品以范玉成父子登临望江楼为结尾有什么好处?请结合全文,谈谈你的看法 。(8分)
四 、实用类文本阅读(25分)
12.阅读下面的文字 ,完成(1)~(4)题 。(25分)
蔡元培 :从翰林学士到革命志士
范福潮
蔡元培字鹤卿,号孑民 ,同治六年十二月十七日(公历1868年1月11日)出生于绍兴府山阴县 。15岁中秀才 ,1892年入京补行殿试,授翰林院庶吉士,因其“年少通经 ,文极古藻” ,颇受本科正考官翁同龢赏识 。甲午四月 ,应散馆试 ,由庶吉士补翰林院编修;六月,中日战争爆发,与文廷式 、徐世昌、张謇等奏请密联英德 ,抵御日本 。
甲午一役 ,洋务派官僚企图从军事 、技术上追求富国强兵的梦想彻底破灭 ,这给了欲从政治改革入手保国强国的维新派一试身手的机会。康 、梁发动的“戊戌变法”,得到了光绪帝和一些汉族官僚的支持 。身处变法运动中心的蔡元培,一直在冷静观察形势,他在感情上认同维新派的某些主张,但在行动上却不屑与康、梁为伍。当时,康 、梁是政治红人,投拜者接踵而至,而他在其“炙手可热之时 ,耻相依附,不往交纳” 。杨锐等受宠权臣也曾极力拉拢 ,蔡公不为所动 。
后来 ,罗家伦就此事询问情由,他从容言道 :“我认为中国这样大 ,积弊这样深 ,不在根本上从培养人才着手,他们要想靠下几道上谕 ,来从事改革 ,把这全部腐败的局面转变过来 ,是不可能的 。”
这时 ,蔡公的思想已在悄然发生变化,他不像某些翰林学士钻营投机 ,奔竞仕途 ,而是广泛阅读西方新书 ,认真思考救国之道 。他与友人合作,开设一所东文学社,学读日文书 ,并练习翻译。他不仅大量阅读《电学源流》《光学量子力学图说》等自然科学著作 ,还读了很多诸如《环游地球引录》《日本史略》《日本新政考》等介绍外国地理 、历史 、政治方面的书籍 。“都无做官意,惟有读书声” ,他写了这副对联,挂在书斋自勉 。
1898年9月 ,蔡公出京返籍 ,徐树兰聘他担任绍兴中西学堂监督(校长) 。中西学堂是徐氏用公款开办的一所新式学校,既有旧学,又有外语和自然科学 ,外语课原来设有英 、法文,蔡公到校后增设了日文 。民国时期的北大校长蒋梦麟 、北大地质学教授王烈当时都是第一斋学生。1900年正月下旬 ,徐氏派人把《申报》刊登的上谕送给蔡公,嘱他“自当以名教纲常为己任,以端学术而正人心” ,但他不愿以名教纲常毒害学生,复书辞职 。此后,蔡公去临安县为绍兴侨农办小学校,又去杭州商议改某书院为师范学校,不辞辛苦 ,奔走于教育救国之道。
1901年七月,蔡公应上海澄衷学堂总理(即校长)刘葆良之请代为总理,一月后 ,刘又介绍他去南洋公学任特班总教习 。特班学生皆为通古文辞者,非请翰林授课,难以压堂 ,故聘蔡公为总教习 。蔡公对待学生 ,宽严有度,学生中最为蔡公赏识者有邵力子 、胡仁源 、谢无量、李叔同 、黄炎培等,后来皆为民国政学界名人。1901年冬,南洋公学中院五班学生因反对当局专制而全体退学 ,蔡公将退学的学生组织起来 ,募款设校 ,沿女校之名,曰爱国学社 ,请吴稚晖、章太炎为教员 。不久,章士钊带南京陆师学堂十余名退学生亦来学社,蔡公请章向学生教授兵操 ,他亦剪发 ,穿短衣 ,与学生同在操场训练 。“留日学生因东三省俄兵不退 ,发起成立军国民教育会 ,于是爱国学社亦组织义勇队以应之 ,是时 ,爱国学社几为国内惟一之革命机关矣。”
当时,革命已是学界对政治形势的重要认识 ,1903年邹容《革命军》中即有“杀尽胡人”之说 ,但蔡公在《释“排满”》一文中认为满人入关260年 ,无论其血统 、其风俗 、其文化,早已被汉人同化 ,“由是而言 ,则又乌有所谓‘满洲人’者哉!”是故 ,他不赞同。时至清末,多数汉人已无种族之见 ,所谓排满 ,实为反专制反暴政也 ,只因清廷是专制与暴政的代表 ;由是而知 ,“事之有利于满人者,虽善亦恶;而事之有害于满人者,虽凶亦吉” ,他继而认为,“各省官吏勒索赔款 ,公行贿赂 ,以为彼政府敛怨于平民者,皆足以动摇满洲人之基本 ,而为多数汉族之功臣!如张百熙之流 ,实心举行新政者 ,宜斥为助桀之民贼而诛之 !”政府腐败有利于唤起民众 ,新政改革不利于鼓吹革命 ,蔡公此论实为日后《民报》诸君攻击梁启超君主立宪定了调子,同盟会纲领中 ,“驱逐鞑虏”实是幌子,“建立共和”才是真意。
“自三十六岁以后 ,我已决定参加革命工作 。觉得革命止有两途 :一是暴动 ,一是暗杀 。在爱国学社中竭力助成军事训练,算是种下暴动的种子。又以暗杀于女子更为相宜,于爱国女校 ,预备下暗杀的种子 。”(蔡元培《我在教育界的经验》)《苏报》案后 ,国内的革命运动已经公开化 ,蔡公亦开始加紧实行他的革命手段,此后一年间 ,蔡公以爱国学社为机关 ,以来自东京的军国民教育会成员何海樵 、杨笃生 、吴樾为骨干,组织暗杀团,拟定的第一个暗杀对象竟是慈禧太后 !
鉴于形势的发展,为配合孙 、黄领导的国内外革命组织的活动 ,蔡公认为有必要在江浙成立一个革命组织,他与陶成章 、徐锡麟及狱中的章太炎商议改组暗杀团,重订章程,建立了一个新的组织“光复会”,他被推举为会长 。此时的蔡公 ,已与孙、黄并列,成为当时三大革命团体的首领之一 。
相关链接
①蔡元培作为清末翰林走向革命,其革命活动几乎均以教育机构为据点,革命手段偏重于搞暗杀。然而 ,暗杀活动连遭失败,蔡元培对此感到茫然:“在上海所图皆不成 ,意颇倦 。”(摘自单滨新《辛亥革命前后的蔡元培》)
②“九·一八”事变后 ,蔡元培主张抗日 ,拥护国共合作 。1940年蔡公去世 ,周恩来送挽联 :“从排满到抗日战争,先生之志在民族革命;从五四到人权同盟 ,先生之行在民主自由 。”(摘自百度百科)
(1)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5分)
A.甲午战败后,面对杨锐等维新派权臣的拉拢,时任翰林院编修的蔡元培开始思考政治局势 ,最终决定不与康 、梁为伍 。
B.在广泛阅读了国外自然 、地理 、历史、政治等方面的书籍之后 ,蔡元培的思想在悄然发生变化 ,产生了“师夷长技以制夷”的思想 。
C.蔡元培组织南洋公学退学的学生成立“爱国学社” ,他不仅注重学生的文化教育 ,聘请吴稚晖 、章太炎为教员 ;而且还注重学生的军事素质 ,他请章士钊向学生教授兵操 。
D.在“排满”的问题上,蔡元培不赞同邹容“杀尽胡人”的观点 ,他指出汉族官员也有“勒索”“贿赂”之败类 ,因此认为凡是“敛怨于平民”的人都是“民贼” 。
E.文本通过记叙清末翰林学士蔡元培走上革命道路的历程 ,反映了晚清政府腐败没落 ,最终将其阵营内的部分知识分子驱赶至“反专制必闹革命”的阵营的社会现实。
(2)蔡元培本是晚清政府的翰林学士 ,为什么走上与清政府对立的革命道路?请结合材料陈述原因 。(6分)
(3)蔡元培为当代青年熟知的身份是北大校长和教育家 ,而材料聚焦蔡元培的政治革命经历。请结合材料 ,梳理一下其中有哪些内容与蔡元培日后教育家身份一以贯之。(6分)
(4)材料叙述了蔡元培的诸多政治思想和革命行动 ,请结合材料分条陈述 。并针对其中某一点谈谈你的看法 。(8分)
第Ⅱ卷表达题
五 、语言文字运用(20分)
13.依次填入下列各句横线处的成语,最恰当的一组是(3分)()
①近年来 ,明代宣德炉的收藏达到了高潮 ,然而存世的明代宣德炉真品,弥足珍贵。
②为了挖掘和发扬民乐演奏技艺 ,文联通过层层选拔 , ,选出了36名高水平民乐爱好者 ,成立“乐谷之声民乐团”。
③作为全球第五大钚储备国,日本将向美国和英国退回330公斤钚 。不过外媒指出 ,日本的姿态只是作秀 ,因为与其庞大的储量和年产量相比 ,这些返还的核材料只是。
A.百里挑一九牛一毛凤毛麟角
B.凤毛麟角百里挑一九牛一毛
C.九牛一毛百里挑一凤毛麟角
D.凤毛麟角九牛一毛百里挑一
14.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3分)()
A.根据省内各城市经济发展的程度和人口迁移 ,意见进一步细化明确了21个地级以上城市的基本落户条件 。
B.简政放权改革初期 ,有必要加大法律宣传力度和对执法者的培训 ,向社会公众公布权力清单及行政审批需要办理的手续。
C.来白中国各领域的优秀企业以白建馆的形式集体亮相意大利米兰世博会,给世界提供了一个了解中国的新窗口 。
D.“天河二号”广泛在基因分析与测序 、智慧城市等领域获得应用 ,成为科技创新和经济社会发展的强劲引擎。
15.填入下面这段文字横线处的语句 ,衔接最恰当的一句是(3分)()
何谓“角色之衡”?,这是由舞台艺术的整体性和综合性决定的 。由于天赋 、机缘、人气等各方面的限制,能成头牌的毕竟是极少数。因此 ,在人才培养上既要勇于“开小灶”,为有潜力成为金字塔顶端的演员创造更多学习、实践和拜师的机会 ,同时 ,也要为二三线配角演员的培养制订扎实可行的计划。
A.戏曲需要的不仅是作为四梁八柱的相对整齐的配角,还需要一两个站在舞台中央的主角 。
B.戏曲需要的不仅是一两个站在舞台中央的主角 ,还需要作为四梁八柱的相对整齐的配角 。
C.戏曲需要的不是一两个站在舞台中央的主角 ,而是需要作为四梁八柱的相对整齐的配角。
D.戏曲需要的不是作为四梁八柱的相对整齐的配角 ,而是需要一两个站在舞台中央的主角 。
16.在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 ,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 ,内容贴切 ,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20个字。(5分)
企鹅是一类广泛分布的海鸟 ,①?有一种观点认为 ,企鹅可能无法进化出既能飞行又能游泳和潜水的双翼,这种观点被称之为“生物力学理论” 。根据这种理论 ,企鹅在进化过程中,② ,使得它们的游泳和潜水行为变得非常高效 ,③ ,在进化的某些阶段 ,企鹅甚至无法维持飞行的成本 ,因此就变得不再会飞。
17.用简明的语言概括下表所包含的三点主要信息(表述中不得出现具体数字 ,每点不超30个字)(6分)
答 :(1)
(2)
(3)
六 、写作(60分)
18.阅读下面的材料 ,根据要求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 。(60分)
有一条在微信圈流传的“稻草定律”说 ,路边的一根稻草如果没人搭理 ,它永远只是一根稻草 。卖白菜的人用它捆绑了白菜 ,它的价值就与白菜一样了;卖螃蟹的人拿去捆绑螃蟹 ,它就与螃蟹的价值一样了 。人的价值有时也像一根稻草,与自身无关 ,就看你与谁在一起 。但也有人觉得“稻草定律”并非人生宝典 ,稻草什么时候都是稻草 ,螃蟹什么时候都是螃蟹,螃蟹的美味是稻草永远不会散发的,稻草不要以攀龙附凤来提升自己的价值;稻草的价值在于它是稻米成长的母本 ,它孕育的米香也是螃蟹所不具备的 。
要求选好角度 ,确定立意,明确文体 ,自拟标题 ;不要脱离材料内容及含意范围作文 ,不要套作 ,不得抄袭。
2017届高二期末考试语文答案
1.B(A“建造样式始于元代”不正确,原文是“大规模建设可以追溯到元代” 。C“都追求气派豪华”不准确 ,“追求气派豪华”应该是“宫室式第宅” 。D原文并没有说“现代北京四合院的建造” ,更没有谈“依据” 。)
2.A(A说的是“气候条件” ,与文化内涵无关 。)
3.C(A“一定”太绝对 。B“宗法制度崩溃 ,建筑风水学被现代科技替代”的说法是正确的,但四合院的文化内涵中即使扣除这两个影响其建筑理念的方面,仍有其存在的价值 。四合院不适合现代社会主要是人口问题。D“强化亲情”与“建设法制”不是对立的 。)
4.B
5.C(城隍是汉族民间和道教信奉守护城池之神。)
6.C(于阗王尉迟眺秘密勾结突厥和一些蕃国图谋叛乱 ,被逮捕斩杀的是于阗王尉迟眺。)
7.(1)不久杜暹被任命为郑县县尉 ,又因清廉节俭而被人所知 ,华州司马杨孚非常赏识器重他。(授 、以 、被动句 、重分别1分,句意1分)
(2)适逢安西副都护郭虔瓘与西突厥可汗史献等不和 ,互相上奏指责 ,诏令杜暹查明事实 。(会、叶、执奏 、按各1分 ,句意1分)
8.(6分)①对友人被贬千里之外的遭遇的同情与担忧之情 。(2分)②以江海可相通和千
里共杯酒表达对友人的劝慰之情。(2分)③在分别之际的泪雨中表现了诗人对友人的极
度难舍之情。(2分)
9.(5分)借景抒情或反面衬托(乐景衬哀情)、正面烘托。(2分)颈联前一句通过描写谷鸟在晴朗的日子啼鸣的略显欢快的自然场景 ,反衬作者与友人离别的忧伤 ;后一句以江
猿在晚风中吟啸的凄清 ,正面烘托离别场景的凄凉 。一喜一悲 ,借景抒情 ,暗示、渲染
出作者送别友人的复杂情绪。(3分)
10.(1)夫祸患常积于忽微,而智勇多困于所溺(2)深巷明朝卖杏花
(3)出师未捷身先死 ,长使英雄泪满襟(4)弊在赂秦
11.(1)CE(答C给3分 ,答E给2分 ,答D给1分 ,答A、B不给分 。D项只介绍了“刻碑前准备工作”的基本流程,通过对流程的把握进而准确地预估时间 。A项文中没反映名利,应为“职业道德缺失”的现实 。B项范玉成要求更正,主要是因为他曾亲身经历望江楼当年的那场浩劫,刻骨铭心。)
(2)①敬业 :对职业心怀敬畏 ,不惧尊卑,牢记责任;②守业 :恪守职业道德 ,忠于职守 ,严谨耿直 ;③精业 :追求职业境界,技艺精深 ,功力深厚 。(每点2分)
(3)①顺叙与插叙相结合 ,千里伏线 ,使下文的情节发展水到渠成 ;②以范玉成改稿为“点” ,叙写他的职业操守,点面结合,一览无遗 ;③以范玉成的儿子的发急为悬念,层层铺垫 ,使情节发展扣人心弦 ;④多用对话形式交代故事的发展进程 ,使叙事节奏更加紧凑 。(如果答“第三人称”的角度 ,言之成理可适当给分 。答出3点 ,即得满分)
(4)①艺术结构上 ,以父子登楼游目骋怀 ,强化故事结局——失实之字终得改正 ;②情感表现上,寓情于景 ,以景胜写兴尽,以兴尽写情畅(稿改愿遂 ,心情畅快) ;③人物形象上 ,既表现了范玉成的历史责任感 ,又表现了儿子的事后彻悟,德艺薪火相承 ,让人倍感欣慰 ;④思想内容上 ,从职业操守到历史担当,深化了作品的主题 。(每点2分)
12.(1)CE(答E给3分 ,答C给2分 ,答B给1分 ,答A、D不给分 。A项“开始”一词不当 ,1894年6月蔡元培就上书联合英德抵御日本 。B项“读书”与“思想转变”的顺序不当,且“师夷长技以制夷”是洋务派主张 ,不宜概括蔡元培的相关思想。D项“认为凡是‘敛怨于平民’的人都是‘民贼’”不正确 ,原文“政府腐败有利于唤起民众 ,新政改革不利于鼓吹革命” ,是将改革政治者称为“民贼”。)
(2)①蔡元培早有爱国思想和政治意识 ,做翰林学士时就上书奏请联合英德抵御日本。②甲午战败后 ,洋务派 、维新派的相继失败 ,使蔡元培认识到必须走“人才培养”的道路 ,于是奔走于教育救国之道 。③清末,国内革命形势兴起 ,章太炎 、吴稚晖等诸多名流倡议革命,蔡元培也投身革命洪流 。(每点2分)
(3)①在维新变法阶段 ,蔡元培就注重“人才培养”才是改变中国积弊的根本途径 。②蔡元培出京后,其革命活动几乎均以教育机构为据点 ,比如在学校开设新课程,组织刺杀也以爱国学社为机关。③蔡元培宣传革命思想,还注重通过撰写文章等人文手段,如《释“排满”》。④蔡元培一生无论是革命活动还是教育活动 ,其核心都是民主革命。(列出三点即可 ,若将“‘都无做官意,惟有读书声’的对联 ,挂在书斋自勉”列为一点 ,给1分)
(4)①蔡元培认为从事政治活动不能靠钻营投机 ,而是潜心阅读东西方先进的知识和文化 ,从中发现晚清政府的“人才缺乏”的根本问题。②在火热的革命浪潮中,蔡元培保持清醒头脑,准确指出“排满”的反专制反暴政的本质,以此来唤起民主持续坚决推翻满清政府的革命意志。
③蔡元培在实践中看到革命行动的必要性,放弃了早期“唯有读书声”的主张,在学生中助成军事训练 ,积极策划暗杀行动 ,组织革命团体 。④我认为蔡元培“觉得革命止有两途:一是暴动 ,一是暗杀”的政治观点不恰当。暗杀是企图以较短时间和较小代价实现社会政治变革的手段,但是这种手段将革命对象设定为某个体 ,会误导民众对革命目标的理解 ;其次暗杀偶然因素太强大 ,成功率低,很难切实推进革命进程 。(每点2分。“思想和行动”概括其他切合材料的要点也可得分 ,共6分;“评价其中一点”2分)
13.B(凤毛麟角 :比喻稀少而可贵的人或事物 。百里挑一:一百个里挑选一个 ,形容相貌或才能十分出众 。九牛一毛:比喻极大的数量巾微不足道的一部分。①句强调明代宣德炉真品珍贵而稀少,应选“凤毛麟角” 。②句强调从众多中选出优秀的 ,应选“百里挑一” 。③句强调日本退回的核材料只是其储量和产量的很少一部分 ,应选“九牛一毛”)
14.C(A成分残缺。在“人口迁移”后面加“的压力” 。B搭配不当。在“对执法者的培训”前加“加强”。D语序不当 。把“广泛”移到“应用”前面)
15.B(根据文意,阐述“主角”在前,阐述“配角”在后 ,而且是递进关系)
16.①但是什么让企鹅在进化过程中丧失了飞行能力 ;(2分)②双翼越来越适应游泳和潜水 ;(1分)③但也使得飞行成本越来越高。(2分)(意思对即可。如有其他答案,只要言之成理 ,可酌情给分)
17.①大多数乡村学校能够开足语文、数学课,但实践活动 、信息技术开课不足。(2分)
②不少乡村学校教学器材、仪器达标率很低。(2分)
③城镇学校基本办学条件优于乡村学校 。(2分)(意思对即可)
18.一类卷48分以上,二类卷41-47分 ,三类卷31-40分 ,四类卷21-30分 ,五类卷20分以下 ,平均分控制在43-44分 。
立意参考:
【从综合的角度】(1)从文中关于稻草价值的不同观点出发,探讨 :何为“价值”/人(事物)的价值由什么决定/人(事物)的价值应怎样体现 。(2)从稻草卖了螃蟹价却并不具备螃蟹的价值这一点出发,①论述看问题不能只看表象,而应深入本质(看问题不能看表象)。②联系社会现实(如奢侈品消费 、过度包装等)探讨“价格”与“价值”倒置的现象 。
【从“有人”角度】(1)附他人可能会抬高自己的身价 ,却不一定能提升自己的社会价值 。(2)人(事物)的价值取决于自我的品质(质量、作用等)。
【从“稻草定律”的角度】①环境可以影响/决定事物的价值 。②联系现实探讨如何增加人(事物)的附加值。
学生只要能从以上角度立意,均“符合题意”,“内容”项可确定为一类或二类 。
一类卷(≥48分)构思好或结构严谨/论据充分/材料新鲜/语言流畅 。
二类卷(41-47分)“符合题意”+结构/论据/材料/语言一般。
三类卷(31-40分)“基本符合题意”或“符合题意”+结构/论据/材料/语言一方面有缺陷。
但有的同学写“多角度看问题”“换个角度看问题”等 ,易泛化 。立意的角度与材料的内涵有一定的出入,说明没有理解材料的内涵 ,属基本符合题意 ,内容项在三等打分 ,其他项的得分视表达等而定 ,但不能跨类打分 。(一般总分在31-40分之间打分 ,最高不应超过42分)
但要提醒大家,不要仅仅光看题目就判分。有的学生虽然作文题目不醒目 ,不恰当,但在行文过程中是围绕材料写的。所以要看全文 ,否则易误判 。
【文言文参考译文】
杜暹 ,濮阳人。自杜暹的高祖到杜暹 ,一家五代同居 ,杜暹特别恭敬谨慎 ,侍奉继母以孝顺闻名 。起初通过明经科考试,补任婺州参军 ,任满将还乡,州吏赠送他一万多张纸 ,杜暹只接受了一百张 ,其余全部还给州史。当时来告别的州府官员 ,看到这种情景感叹道:“从前清廉的官吏接受一枚大钱 ,杜暹之举又有什么不同!”不久杜暹被任命为郑县县尉,又因清廉节俭而被人所知 ,华州司马杨孚非常赏识器重他 。不久杨孚升任大理正 ,杜暹因公事获罪交由法司断罪 ,杨孚对人说 :“如果这个县尉获罪 ,那么公正清廉之士靠什么来勉励呢?”
开元四年 ,杜暹升任监察御史,于是前往漠西检查屯田驻军 。适逢安西副都护郭虔瓘与西突厥可汗史献等不和 ,互相上奏指责 ,诏令杜暹查明事实。当时杜暹已返回凉州 ,接到诏令又前往漠西,于是进入突骑施营帐,以查究他们与郭虔瓘等人冲突的情况。蕃人以黄金相赠 ,杜暹坚决推辞不受,左右的人说:“您远道出使这边远的地方 ,不可辜负了蕃人的情意。”杜暹在不得已的情况下接受了黄金 ,埋在幕帐之下 ,走出蕃境以后,他才传书让蕃人去收取 。蕃人大惊 ,越过沙漠追赶他,追赶不上 ,方才作罢 。杜暹多次升迁 ,任给事中,因继母去世辞去官职回家守丧。开元十二年,安西都护张孝嵩调任太原尹 ,有人推荐杜暹前往代替他 ,蕃人佩服他的清廉谨慎,十分思念仰慕他 ,于是杜暹丧期未满起任安西副大都护。第二年,于阗王尉迟眺秘密勾结突厥和一些蕃国图谋叛乱,杜暹暗中探知了他的阴谋 ,便发兵逮捕斩杀了他,并诛杀了他的党羽五十多人,重新选任了君长,于阗才安定下来 。杜暹在安西四年 ,安抚将士 ,不怕劳苦 ,很得少数民族和汉人的拥戴。
开元二十年,杜暹任户部尚书 。皇上将要巡幸东都,诏令杜暹为京城留守。杜暹因此抽调轮流值勤的卫士,修缮三宫,加高城墙,他亲自巡查 ,从不懈怠。皇上听说后称赞他说 :“卿一向清廉正直 ,而且又勤劳能干 。自从担任留守,事事都能尽职 ,治政使官吏整肃,恩惠能施及百姓。朕心中十分欣慰。”开元二十八年 ,病逝 ,谥号为“贞孝”。
杜暹在家孝顺友爱 ,十分关心爱护异母弟弟杜昱 。杜暹常以公正清廉勤劳节俭为己任 ,年轻时立誓不接受亲友馈赠,一生如此。他去世后 ,皇上感到十分惋惜,派宦官到他家中探望丧事的办理,宫内拿出三百匹绢赐与他家 。尚书省及过去与他共事的官吏赠给的丧葬财物,他的儿子杜孝友遵守父亲一向的约束,一概拒绝不曾接受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