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朱永新的《新教育》有感
学习是我的乐趣之一,在最近一段时间读了朱永新老师的名著《新教育》 。这是本很贴近我工作实际的书,可以说是工具书,又是教育理论著作,很有指导意义,所以就特别专心,并写下了读后感,以促使自己的思想在教育理论领域里得到提升 。
潜能的作用。朱永新教授说,长久的社会暗示,自然形成一种评价定势 。你想激励一个学生,就不断地对他说“你行你行你真行”,这样,再差的学生也会逐渐变得越来越行;你想毁灭一个学生,就不断地说他“不行不行你真笨”,这样,再行的学生也会变得越来越笨 。可见,只有自信,才能使学生的潜能充分开发,才华得到充分展示,从而获取“高峰体验”。所以,教师非常重要的任务之一就是启动学生的心理自信系统,让学生在自信中不断地追求成功,设计成功,撞击成功 。一个停止撞击成功的学生,就意味着对自己失去了自信。
教师一旦给予学生充分的自信,就会产生意想不到的奇迹 。朱永新的入门弟子苏静教学不足一年,她的一群十几岁的学生就能背诵100至300首诗词,并能在两分钟内任你命题,写出佳作来 。但苏静却说这本是自然之举,孩子们背诗 、赏诗、作诗,正像花丛中的蝴蝶自由自在地飞舞 、树林间的小鸟婉转地歌唱一样,是一种生命的快乐 。潜能在有效开发并结出硕果之时,孩子们所感受到的绝对是一种前所未有的幸福 。
朱教授非常重视学生潜能的开发,认为这是学生生命价值的体认。但有的并不是都如苏静老师一样是在师生共同发展,而是以牺牲教师的生命价值为代价。所以,他反对所谓的“蜡烛精神”,不是将教师的精神与身体透支殆尽,而是应当与学生一样得到呵护 。甚至,教师的发展比学生的发展更为重要 。因为没有教师的快乐,哪来学生的快乐?没有教师潜力的开发,哪来学生潜力的开发?所以,要对老师说:“说你行你就行”,而且不是一次两次地说,而是千万遍地说;不是一天两天地说,而是天天讲 。让这一信息根植于教师的心里。而教师一旦拥有了这份自信,就有了无穷无尽的创造力 。
朱教授说,新教育实验的目的不单单是让人拥有知识,更重要的是让人拥有智慧 。他说,知识并不等于智慧 。知识关乎事物,智慧关乎人生;知识是理念的外化,智慧是人生的反观;知识只能看到一块石头就是一块石头,一粒沙子就是一粒沙子,智慧却能在一块石头里看到风景,在一粒沙子里发现灵魂。
让师生拥有智慧是智者之言,也是新教育实验走向真正成功的内在归依。
以下是摘录朱教授的一些心灵感言,和大家共勉 。
他说:多少回,我无法抑制我的泪水 。当我们的魔鬼团队以田野作业的方式,布道于穷乡僻壤,我的眼泪为他们欢腾的理想为他们憔悴的容颜而流 。当绛县的蒙学孩童以惊奇惴惴的眼神,遥望那天际苍穹,我的眼泪为他们农历的天空为他们润泽的童年而流。
他还说:我一直在说,新教育不是我一个人做的,新教育也不是我一个人的,新教育是你的,是我的,是每个需要新教育的孩子们的。至于我,最多只是一个在时代急促的呼吸声中,大着胆子,跑出来喊了一嗓子的家伙。因为有孩子,因为有你们,我微弱的声音才能在中国教育的沉疴里激荡。
他勉励着我们:我们已经赢得世人垂注的目光,我们已经获得或浓或淡的掌声 。那目光,是期许,那掌声,是勉励 。我们不能停,不能歇,我们的脚步只能向前,我们的选择只能是跌倒后马上爬起,接着往前走。这是时代赋予我们的使命,在你的肩头,也在我的肩头 。我们原本卑微,因为新教育,因为一份使命,我们的生命由渺小而庄严,我们的工作由稻粱谋扩充至千古事,我们的世界也从柴米油盐放大到家国天下,感谢你,感谢他,感谢我,感谢每一个醉心于新教育的同仁,放逐了我们共同的理想,在我们平凡的生活中注入了意义,使我们琐碎的人生变得贵重,让我们的生命从此荡漾着爱,诚恳,付出,以及智慧 。
李晓菊
2013.3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