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韩愈的《左迁至蓝关示侄孙湘》的审美
意识形态
黑格尔认为:美和理念只能通过具体的东西显现 。那么,在韩愈的这首诗中则是通过语言文字传递出他内心的感受 。本诗中“云横秦岭家何在,雪拥蓝关马不前”则蕴含多重复杂的意义,我可以认为该句诗是实实在在的写秦岭地区比较湿,多云 、多雾,看不到家在哪里,北方蓝关这地方已经飘飘扬扬的下着大雪,马前行十分困难;我也可以认为这两句用了象征的手法,暗示当时的政治气候等,这体现出文学活动中话语蕴藉,诠释了话语蕴藉蕴含深厚 、余味深长的特点,表现出话语蕴藉含蓄与含混的典范形态 。
文学审美意识形态是直接的无功利性 、间接地功利性,直接的无功利性中总包含着些许功利性,直接的无功利性总是实现间接地功利性的手段。从表面上看本诗;“一封朝奏九重天,夕贬潮州路八千 。欲为圣明除弊事,肯将衰朽朽惜残年!”仅仅只是实事求是的记录当时的历史事件,不与任何利益相联系,但细细品味,特别是联系最后一句“知汝远来应有意,好收吾骨瘴江边”又不难体会出作者抒发出的老而弥坚,刚直不阿的情感,以及暗暗表达出的仍想留在朝廷做官,不想被流放的请求。
同时,文学又既是形象的又是理性的,例如本诗中既有作者自己感性的认为自己将要死在潮州(知汝远来应有意,好收吾骨瘴江边),又有透过表象理性的认知到自己的忠君(欲为圣明除弊事,肯将衰朽朽惜残年)也许还有作者对国家将要步步衰竭的推知 。文学是形象的,是由文学直接的审美感性特征决定的 。同时,文学有蕴含着理性,是由文学的人类活动属性本身决定的 。形象或是感性与理性总是不能分割开来,某种形象背后定有某种理性 。
作品中的形象几乎都是作者认识之外通过自己的理解进行情感加工后呈现给读者的艺术 。本诗中写作者自己被贬官的形象,话语中十分隐晦的表达出对自己“英雄”的赞美情感,对国家 、对统治者的不满情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