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风 、雅 、颂——《诗经》六义之三,《诗经》也就由风、雅、颂三部分组 。成 。其本质上一种音乐的分类,由音乐而得名。“风”的意思是“乐调”,《诗经》中“风”包括十五“国风” 。即:周南、召南、邶 、鄘 、卫、王 、郑 、齐 、魏 、唐 、秦 、陈、桧、曹、豳这十五个地方音乐演奏乐歌。有诗一百六十篇;“雅”就是表现王朝正统内容的乐歌,分为“大雅”“小雅” 。大雅多颂美,小雅多怨刺 。有诗一百零五首;“颂”是用于宗庙祭祀得舞曲乐歌,分为“周颂”“鲁颂”“商颂”,有诗四十篇。
2.《左传》——原名《左氏春秋》,作者不详,司马迁认为是鲁人左丘明 。其成书约在战国初年,是一部编年体史书。《左传》记事起于鲁隐公元年(前722年),止于鲁哀公二十七年(前468),记载了255年的历史。此外还附录鲁悼公四年至十四年韩 、魏 、赵三家灭智氏的史实。《左传》详细记载了这一时期各国政治,军事 、文化 、外交等诸方面的活动,真实描写了当时从天子衰微、诸侯争霸到诸侯衰落 、大夫专权的重大历史变迁,再现了重大历史事件及有关的诸侯 、卿大夫等各类人物的活动 。
“六义”(或"六诗”)指风 、雅、颂、赋 、比、兴 。风、雅 、颂三类是《诗经》按音乐不同的分类;赋 、比 、兴三类是《诗经》常用的艺术手法。
重章:重章是《诗经》结构形式的一大特色 。所谓重章并不是把完全相同的字句在罗列一遍,而是改变或替换一些字词后的复唱,这就产生两种情况:一是字词虽变而意义相同,而是改变字词后使章间形成意义上的层递关系 。
献诗说:关于《诗经》的编辑主要有献诗说 、采诗说两种 。据《国语》、《左传》等先秦等古籍记载,《诗经》主要来自公卿列士的献诗,公卿列士通过献诗的方式进行讽谏或赞颂。现在一般认为,《诗经》中《大雅》《小雅》和《国风》中的许多诗可能便是通过献诗的途径搜集出来的。
弃妇诗:是被丈夫无情抛弃的妇女的咏唱,反映了女性社会地位的底下及命运的不幸,其中以《谷风》、《氓》二首为最知名 。
风:原指音乐,《诗经》中有十五国风,即是指各地不同的音乐。
雅:指雅正之声,指周王朝京畿地区的音乐 。雅又分大雅和小雅,其区别也是源于音乐的不同。
颂:是一种宗庙祭祀用的舞曲。
删诗说:孔子删诗说最早出自司马迁《史记?孔子世家》,认为《诗经?原有三千余篇,“及至孔子,去其重复,取可施于礼仪”,删定为三百五篇。删诗说长生在汉代,在传统社会一直影响很大。但现代学者一般认为,孔子删诗说不够可靠。
.《诗经》我国古代第一部诗歌总集,全书共305篇,按音乐的不同划分为风 、雅 、颂三大部分,成书于春秋中期,反映了从西周初年到春秋中期将近500年的社会状况 。它在先秦只称“诗”或“诗三百”,到汉代才被称为“诗经”。
重言:是引用名人的话以证明己意,是借重之言,当《庄子》引用的名人名语基本都是虚构的 。
寓言:是结构简单的虚构故事,主人公是人 、生物或无生物,寄予较深的哲理于其中。
神话:神话是上古先民通过幻想以一种不自觉的艺术方式对自然现象和社会生活所作的形象描述和解释,用虚幻的想象表现了先民们征服自然 、战胜自然的强烈愿望和乐观主义 、英雄主义精神,是人类早期不自觉的积极浪漫主义艺术创作。它是原始文学的一种重要样式,是后世文学艺术的重要土壤和武库。
王官采诗是汉代学者对《诗经》作品来源的一种说法。据汉代人记载,西周时期,朝廷设有采诗的专职人员,定期到民间采诗 。班固说:“古有采诗之官,王者可以观风俗,知得失,自考正也”,又说:“孟春之夜,群居者将散,行人振木铎,徇路以采诗,献之太师,比其音律,以闻于天子” 。据说,《诗经》中的作品就是这样被收集到朝廷的。
三曹:汉魏间曹操、曹丕、曹植三父子的并称。他们以显赫的政治地位与杰出的文学才能著称于世 。他们在诗歌中抒写自己的政治抱负和乱离的社会场景,悲歌慷慨,是汉魏风骨的代表诗人,在五言诗歌发展史上处于承先启后的重要地位。曹植被誉为“建安之杰” 。
2、建安七子:指东汉建安年间孔融、陈琳、王粲 、徐干、阮瑀 、应瑒 、刘桢等七位文学家的并称。他们均以诗文显赫当世,是曹魏文学集团核心成员,与三曹同为建安时代的重要作家 。其中以王粲 、刘桢成就最高。
《悲愤诗》:诗歌篇名。汉魏间著名女诗人蔡琰的代表作品,相传有骚体与五言体二首 。其中五言体较可信。全诗五百四十字,自述在汉末动乱中的不幸遭遇,反映了整个汉末动乱时期广大人民,特别是妇女的共同命运,具有典型意义 。全诗叙事波澜曲折,抒情如泣如诉,有强烈的感染力 。
赋 、比 、兴是前人概括出的《诗经》的三种表现手法 。朱熹说:“赋者,敷陈其事物而直言之也;比者,以彼物比此物也;兴者,先言他物以引起所咏之辞也 。”所谓“赋”是陈述铺叙的意思,从本质上讲就是直接描绘,直接抒情,直接铺叙,如《氓》中“氓之蚩蚩,抱布贸丝”;“比”是带比喻性质的一种手法,如《硕鼠》中用“硕鼠硕鼠,无食我黍”作比;“兴”是引用其它自然现象引起所要咏叹的情感,有时甚至能起到比的作用,如《关雎》用“雎鸟”的鸣叫起兴,引出诗人即景生情的联想。
吕氏春秋:是秦统一中国之前由秦相吕不韦组织其门客集体撰写的一部书,成书约在公元前239年前后,吕氏春秋历来被视为杂家著作,其中以儒、道 、法 、阴阳家思想成分更多一些,其文章一般篇幅短小,以事实说理,平易畅达,不求华丽 。
互见法:在本人的传记中,表现这个人的经历和性格特征以突出其主要特点,而其他的一些事件和性格特点则置入别人的传记中去描述,这个方法称为互见法 。
《尚书》是我国最早的历史散文集 。《尚书》即上古之书,是一部上古历史文献汇编,记载了从上古到周朝的历史,包括《虞书》 、《夏书》 、《商书》、《周书》四个部分。《虞书》 、《夏书》是春秋战国人根据古史传说编纂而成的;《商书》 、《周书》主要是商周两代的官方文献。《尚
书》以记言为主,其特点是质木古朴,读起来佶屈聱牙,艰涩难懂。《尚书》后被儒家奉为经典 。
3.《战国策》——一部战国时期史料汇编,其作者并非一人 。西汉后期刘向整理得文三十三篇,按国别分为十二国策,定其名为《战国策》 。记载了自战国初年至秦灭六国前二百四十年间的部分历史。书中主要记述了战国时期,谋臣策士的言行,映现着当时政治,外交上重大事件和纷纭复杂的历史。其思想内容主要是重士尚利,重权借 。此书在文学上有较高成就:善于运用寓言和比喻说理,刻画了许多性格鲜明的人物形象,叙事说理气势奔放 、语言流畅,对后世散文、辞赋的发展产生过重大影响 。前人称其为“辨丽横肆,亦文辞之最 。”
4.诸子散文——战国诸子百家的散文 。战国时期,由于周天子权威不复存在,多个政治中心并存使得不同学说得以自由发展。于是,出现了儒家 、墨家 、道家 、阴阳家 、法家 、名家、纵横家 、农家 、杂家、小说家等众多学派,形成了诸子百家 。他们纷纷著书立说,大胆发表各自的观点,个性鲜明,针贬时弊,推动了各国政治文化的发展。其代表作品有儒家的《论语》、《孟子》 、《荀子》,墨家的《墨子》,道家的《老子》、《庄子》,法家的《韩非子》以及纵横家的《战国策》等 。其中以《庄子》的文学性最高 。而《荀子》《韩非子》在体式和技巧上则达到了成熟。诸子散文的整个发展过程是由语录体,如《论语》逐渐演变为像《韩非子》一类的论说文。由集体记录发展为个人记录,体式与手法都日益完善。
5.百家争鸣——春秋末期,由于士的阶层的兴起,这些人致力于各种理论学说的创造,产生了具有不同思想 、学术倾向的诸子百家,由于战国时期,宽松的文化环境,使得诸子百家纷纷著书立说,大胆发表各自的观点,形成了百家争鸣 。其代表人物儒家的孔子 、孟子 、荀子,墨家的墨子,道家的老子 、庄子,法家的韩非子。
6.浩然之气——孟子提出的道德修养主张“吾养吾浩然之气” 。所谓浩然之气,通过“义”的积累而成,“至大至刚”“充塞于天地之间”。表现为崇高的无所畏惧的精神境界和心理状态 。
5.逍遥游——《庄子》里的第一篇文章,“逍遥游”指不借任何外力,也不受任何外力束缚的遨游。是庄子所追求的最高人生境界,是“乘天地之正,御六气之辨,无所待而游于无穷”的绝对自由的境界 。庄子认为人在世间生活,受到社会的各种束缚,自身的限制等诸多因素,为了实现人生自由,就必须使自己从世俗的价值标准 、外在功利和一己小我的束缚中解放出来 。在精神上和宇宙和谐交融,达到天地共生,万物和一的境界。逍遥游是心灵的遨游,但并非随心所欲的主观冥想,是独具特色的体道方式。后世也把它作为人生的一种境界 。
6.楚辞——战国后期,楚国屈原等人在楚地民歌的基础上创作的一种富有南方地方特色的新诗体 。西汉末年,刘向辑录屈原 、宋玉等人的作品,定名为《楚辞》。从此,“楚辞”成为一部诗歌总集的名称。楚辞是浪漫主义的代表作品,诗歌多用“兮”字咏叹 。
7.九歌——本是古代的一首乐歌名,据《山海经》记载,是夏启从天上偷来的。屈原的《九歌》是他在流放江南时创作,沿用了古《九歌》的名称,在楚国民间祭神乐歌的基础上加工创造而成的祭歌。包括《东太皇一》 、《云中君》、《湘君》、《湘夫人》、《大司命》 、《少司命》 、《东君》、《河伯》 、《山鬼》 、《国殇》、《礼魂》等十一篇作品。诗歌形式上,保持着原始歌 、舞 、乐三者合一的痕迹 。内容充满了浓厚的巫文化色彩和原始的、大胆开放的爱情因素。借助于人于神或神与神的爱情故事展开抒情,间接表现了屈原的理想和要求。
8.散体大赋——汉代辞赋的一种形式 。这类作品从战国时期纵横学说发展而来,其文风与先秦诸子有很大联系 。大多数是空有讽刺之名,而似贬实褒 、似讽实劝的为统治者扬威颂圣的文字。不仅在形式上篇幅巨大,文字铺排堆砌,而且都是假设三 、两人,让他们互相攻驳辨难,最后让代表天子立场的一方获胜。其代表作品有:枚乘的《七发》 、司马相如《子虚赋》 、《上林赋》,扬雄的《长杨赋》 、《羽猎赋》,班固的《两都赋》,张衡的《两京赋》 。
9.互见法——《史记》中描写人物的一种方法,为了不伤害人物的统一性,而同时又能忠实于史实,司马迁把一些不宜在本传写的材料安排到别的篇章中,使得人物形象的个性特征更加鲜明 。这就是所谓的“互见法”。(05年已考)
10.《古诗十九首》——东汉末文人五言诗的代表作 。最早见于《昭明文选》,南朝萧统编这部书时,将东汉末年一些无名氏作家的作品十九首选编在一起,称为《古诗十九首》 。这些诗篇反映了当时下层文人彷徨失意 、感时伤世的苦闷,充斥着一股忧郁感伤的情调。《古诗十九首》艺术成就很高,叙事 、写景 、抒情达到水乳交融的境地,标志着古代诗歌发展的新阶段 。(01年已考)
楚歌体——楚歌是中国古代流行于楚地的一种民歌,一般句式长短不齐,中间 、句尾带“兮”字,用于歌唱,比较悲凉 。战国后期,屈原在“楚歌”基础上,创作出“楚辞”这一文体 。西汉项羽、刘邦等人亦用楚歌进行创作,创作出《垓下歌》、《大风歌》等作品,刘彻也有《秋风辞》 、《瓠子歌》 。东汉用“楚歌”创作的文人有张衡的《四愁诗》和梁鸿的《五噫歌》 。
11.建安风骨——建安诗歌的独特风格 。“建安”是汉献帝的年号。建安时期,正处于汉魏易代之际,这一时期文学的主要代表有“三曹”“七子”和女诗人蔡琰。他们掀起了文人五言诗的创造高潮 。其作品直承汉乐府民歌的现实主义精神,真实而广泛反映了动乱的社会现实和人民苦难,展示了广阔的时代生活画面;抒发了作家建功立业的理想壮志和积极进去的精神;同时也流露了人生短促 、壮志难酬的悲凉幽怨情绪 。特点是意境宏大,笔调明朗,形成雄健深沉、慷慨悲凉的风格,具有鲜明的时代特征和个性特色 。于是,后人把这种独特风格称之为“建安风骨”钟嵘《诗品》“良由世积乱离,风衰俗怨,故志深而笔长,梗概而多气。”(04年已考)
12.永明体——齐梁时期,一种新体诗的名称。源于齐武帝永明年间声律学说的发展,周颙总结出“平、上 、去、入”四种声调,即“四声” 。同时,沈约提出了八种必须避免的声病 。确立了以“四声”“八病”为核心的声律说 。诗人们把声律说自觉运用于诗歌创作,产生了面目一新的新诗体就是“永明体”。其代表作家有谢眺、沈约、王融等。
13.宫体诗(徐庾体)——“宫体”之名始于梁简文萧纲 。宫体诗以描绘女性体态 、生活为主要内容,风格雕饰绮艳。由于统治者和文人附和,宫体诗成为梁陈时期诗歌主流,代表人物主要有:梁代萧纲、萧绎 、徐摛和徐陵父子、庾肩吾和庾信父子,陈代有陈后主以及“狎客”江总 、孔范等人。因为徐摛 、徐陵父子和庾肩吾 、庾信父子均以写艳体诗著称,又把这种形式讲究的艳体诗风称为“徐庾体” 。宫体诗虽为诗歌史上一种不良倾向,但它进一步发展了永明体,推动了诗歌由自由表现的古体诗向法度森严的格律诗转变 。
骚体赋
骚体赋是汉赋中的一类,它是从楚辞中发展而成的,形式上属于骚体,所以称为骚体赋 。骚体赋的大都是抒发“怀才不遇”的不平,抒发一种“不得帮闲的牢骚” 。首倡者是汉初的贾谊,代表作是《吊屈原赋》、《服鸟赋》等 。
辞赋:是一种特殊的文体,从形式上看,它非诗非文,而又具有不少诗文的特点,是诗文的综合体,汉代的辞赋类作品,依内容形式,大体可分为两种类型:一是以抒情为主,体制基本与先秦的楚辞相同,二是以状物为主,铺排摹绘,夸饰文采 。
散体大赋
散体大赋是汉代辞赋的代表,它师承屈原、宋玉及《诗经》的“雅颂”与战国时期的纵横游说之风。它的内容多属为统治者扬威颂圣,思想倾向比较空泛,艺术形式过于简单僵化。散体大赋普遍采用主客问答的形式,作品篇幅巨大,文字排铺堆砌,对事物进行铺陈描写 。从形式上来说,它更像散文,直接继承了先秦散文 。散体大赋的代表作有枚乘《七发》,司马相如《子虚赋》,《上林赋》,扬雄《长杨赋》、《羽猎赋》,班固《两都赋》,张衡《两京赋》等 。
乐府
乐府是个音乐机关的名称,正式成立于西汉汉武帝时期。乐府机关的只能一是写词配曲,演习排练,以供给皇帝和有关部门的需要,另一方面,就是组织人到各地去采集民间歌谣 。乐府中的作品后来又被称为乐府诗,其感于哀乐,缘事而发,亦可以观风俗,知厚薄云 。乐府诗在思想上大体可分为以下几个方面:其一,反映劳动人民生活的痛苦,如《病妇行》 。其二,反映战争徭役给劳动人民造成的灾难,如《十五从军征》。其三,反映青年男女婚姻恋爱方面的问题,如《孔雀东南飞》。其四,反映社会动乱给文人造成的忧惧漂泊之痛,如《西门行》 。流传至今的大约有六十余篇,主要保存在宋代郭茂倩所编的《乐府诗集》中 。
大历十才子
大历十才子是指唐朝大历年间的十位诗人。这一说法最初见于姚合《极玄集》 。大历十才子包括李瑞、卢纶,钱起,司空曙等人 。其诗作特点是内容比较贫乏,诗风以清丽空灵,省净纤巧为主要特色 。
气盛言宜
“气盛言宜”是韩愈提出的创作主张 。韩愈特别重视作家精神力量对文学创作的影响,强调作家的道德行为和文艺修养 。在《答李翊书》中提出:“气盛,则言之短长与声之高下者皆宜” 。所谓“气盛言宜”,是指作家的道德修养境界高,则在发言 、著述时,无论用词长短或声调高下,均能得宜。韩愈的“气盛言宜”即是一种精神气质 、又是一种人格境界,与孟子的“浩然之气”含义接近 。气盛言宜的思想对古文运动顺利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永州八记
“永州八记”是柳宗元在贬官永州期间,游览永州山水胜景后所作的八篇游记。包括《始得西山宴游记》、《钴鉧潭记》 、《钴鉧潭西小丘记》 、《至小丘西小石潭记》 、《袁家渴记》、《石渠记》、《石涧记》 、《小石城山记》(考试的时候,以上写出三个就可以) 。永州八记写出了山水景物中的奇妙动人之处,画廊式的展现了永州的山水胜景 。抒发了作者贬官的郁闷心情。“永州八记”在古代山水文学发展有重要地位。
行卷
应试举人为增加及第的可能和争取名次,多将自己平日诗文加以编辑,写成卷轴,在考试前送呈投献名公巨卿,以求推荐,此后形成风尚,即称为“行卷” 。“行卷”之风与诸科中前途最好的进士科紧密联系,所重在文词的优劣高下 。行卷对于唐代传奇的盛行有一定的影响 。
变文
变文简称为“变”,它是在佛教僧侣所谓“唱导”的影响下,继承汉魏六朝乐府诗 、志怪小说 、杂赋等文学传统逐渐发展成熟的一种说唱体的通俗文学。变文和后世的“演义”相类似,即把古典的故事,重新再演说一番,变化一番,使人们容易明白 。变文以长篇叙事为主,极善于敷衍故事,充分发挥了佛教文学的想象奇特、色彩瑰丽 、布局宏大 、场景宏伟的特点。变文在艺术形式上也有独特的创造 。除了叙事曲折 、描写生动 、想象丰富、语言通俗外,体制上韵文与散文相结合是其重要特点 。变文对唐代文人创作,特别是传奇的创作,对后代的诸宫调 、宝卷 、鼓词 、弹词等讲唱文学和杂剧 、南戏等戏曲文学,也有积极的影响 。
互见法
“互见法”是《史记》选取,安排材料来表现人物性格的重要方法。《史记》特别注意人物形象的统一性,为了既不伤害这种统一性,又能忠于史实,在一个人的传记中表现这个人物的主要的经历和性格特征,以突出其基本特点,而其他一些不宜在本传写的材料安排到别人的传记中去描述。这就是苏洵所说的“本传晦之,而他传发之”的方法 。
14.上官体——初唐上官仪的诗歌十之八九是奉和应诏之作,绮错婉媚,时谓“上官体” 。
15.沉郁顿挫——杜甫诗歌的主要风格。沉郁顿挫都是指感情而言 。“沉郁”有深挚、沉雄 、郁结 、抑塞之意,主要指感情的力度、浓度、深度,侧重于“意” 、“思想”。“顿挫”有抑扬顿挫 、句断意连 、波澜起伏之意,主要指感情表达的层次 、节奏,侧重于“法”“表现”。沉郁顿挫之间有紧密联系,是指感情特别充沛深厚而又无法一下倾吐出来,仿佛有东西梗塞其间,几经反复终于淋漓尽致的表现出来了。(05年已考论述。04已考)
16.大历十才子——指唐大历年间的十位诗人。其出处最早见于姚合《极玄集》所载,计:李端 、卢纶、钱起等十人 。但后来一些文献记载都有所不同,因此,大历十才子又成为一个不确定的概念 。大历诗人的诗风清丽空静,省净纤巧,但内容贫乏 。其中成就最高者当推卢纶 、钱起。(司空曙“雨中黄叶树,灯下白头人”)
16.气盛言宜——韩愈主张的散文创作理论。在孟子“养气说”和梁肃“文气说”的基础上,明确提出一条为文的原则 。“气盛,则言之短长与声之高下者皆宜。”认为重视作家的道德修养及文章的情感力量是写好文章的关键 。“气”是修养的结果,其中不仅有道德因素,还源于个性禀赋和社会实践的精神气质,情感力量 。当“气”极度喷盈而出时,文章就会写得好有动人力量。
17.行卷、温卷——唐代科举考试时士子“行卷”“温卷”之风盛行 。士子在应试之前,常把先以所作诗文投献名公巨卿,以求荣誉,称为“行卷” 。见《云麓漫钞》“文备众体,可见史才、诗笔 、议论,故常用作'行卷'.”唐代士人行卷,逾日又投,谓之'温卷'“。”行卷“”温卷“之风盛行对唐传奇的繁荣产生了一定影响 。
18.变文——寺院僧侣向听众作宣传的一种说唱体长篇叙事通俗文学。主要指唐代敦煌变文 。内容包括讲唱佛经故事和世俗故事两类 。讲唱佛经故事主要宣传禅门佛理和封建迷信如《大目乾连冥间救母》、《降魔变文》等;讲唱世俗故事变文富有生活气息和现实意义如《孟姜女变文》、《董永变文》 、《伍子胥变文》等 。
19.花间词派——得名于词集《花间集》 。五代时期,赵崇祚把晚唐五代词风相近词人温庭筠、韦庄等十八家词共五百首,编成了我国最早的一部文人词总集《花间集》 。因为这些文人都奉温庭筠为祖进行词创作,词风大体相近,“花间词派”由此而得。花间词是供歌妓伶工演唱的曲子词选本,是齐梁宫体与晚唐五代倡风相结合的产物 。内容大多是冶游宴乐,男女私情,风格也都难逃辞艳情柔得窠臼。(03年已考)
20.词——是一种文体,它的特定含义是依照燕乐府乐曲所定的乐段乐句和音节声调而填写的歌词 。词有各种不同的曲调,每个曲调都有一个名称,谓之词牌,如《菩萨蛮》 、《苏幕遮》、《忆江南》 、《念奴娇》等。每首词,可以无题目,但绝不可无词牌。词是依曲填写的,所以每个词牌都有固定的乐谱,这就决定了每个词牌的句数,每句的音节,也就决定了词本身的句数 、字数、用韵的位置及平仄关系,也就是说,每个词牌都有固定的格式,即所谓“调有定格,字有定声” 。词是供演唱用的,一支乐曲演奏一遍叫一阙,所以一段歌词也叫一阙,或称一片。一般的乐曲演唱时要重复一遍,所以词一般也就分为上下两阙 。只有一段歌词的词称单调,当然后世也有一首词有三阙或四阙的。词又根据篇幅的大小分为小令 、中调和长调,长调又称慢词。
《左传》
《左传》是先秦时期的一部历史著作,原名《左氏春秋》,司马迁认为作者是左丘明,但这一说法并不准确,现在认为是儒家一派学者杂采各国史料及传闻编纂而成,其成书约在战国初年。《左传》记事起于鲁隐公元年,止于鲁哀公二十七年,此外还附录了鲁悼公四年至十四年韩 、魏、赵三家灭智氏的史实 。书中生动反映了这一时期巨大而深刻的历史变迁,再现了重大的历史事件以及有关的诸侯、卿大夫等各类人物的活动 。在思想上,《左传》基本倾向
于儒家 。
《春秋》
《春秋》本是周朝各国史书的通称,我们今天见到的《春秋》是鲁国的编年史。书中按年代记载了上起鲁隐公元年下至鲁哀公二十四年的重大事件 。相传孔子曾对它加以修订,后来被儒家当作经书。《春秋》记事简略,不带有文学色彩,在记事的用语和行文中,体现出鲜明的思想倾向。
浩然之气
“浩然之气”是孟子提出的关于个人道德修养的观点 。孟子十分重视道德修养,《孟子?公孙丑》上说“吾善养吾浩然之气” 。所谓浩然之气,通过“义”的积累而养成,它“至大至刚”,“充塞于天地之间”,表现为崇高的无所畏惧的精神境界和心理状态。
《古诗十九首》
《古诗十九首》最早见于《昭明文选》,作者为东汉时期已不可考的一些下层文人 。他们或直抒胸臆,或借题发挥,书法的大都是个人的厉害得失,怀才不遇,以及穷困潦倒的各种忧愤之情 。由于这些作品本无统一名称,但在内容风格上相近,萧统讲这些作品编在一起,题名为《古诗十九首》 。《古诗十九首》是早期文人五言诗的重要作品,对后代具有很大影响,钟嵘说它“几乎一字千金”,亦被刘勰喻为“五言之冠冕”。
1 、献诗说:关于《诗经》的编辑主要有献诗说、采诗说两种。
2 、采诗说:关于《诗经》的编辑主要有献诗说、采诗说两种 。汉代学者明确提出采诗说,认为周代有采诗制度,周王朝及各诸候国的乐官到民间采集诗歌,借以了解民情。现在一般认为,《诗经》中《国风》的大部分可能是通过采诗的途径汇集起来的 。
4、四家诗:《诗经》的传授在汉代主要有四家,一是鲁诗,其创始人为鲁国人申培;二是齐诗,出自齐人辕固;三是韩诗,出自燕人韩婴,四是毛诗,出自鲁人毛亨 、毛苌 。鲁 、齐 、韩三家早出,属今文学家,故称“今文三家” 。毛诗晚出,属古文学家 。
5、六诗说:始自《周礼》,六诗为风、雅 、颂、赋、比 、兴 。《周礼》六诗产生的时代主要用诗于典礼 、讽谏、言语,人们还没有注意到《诗经》的表现技巧,六诗的目的也主要是传授用诗的方法。风即《国风》,主要是各地方民歌;雅包括《大雅》、《小雅》,主要是周王朝京畿地区的歌曲;颂包括《鲁颂》、《商颂》 、《周颂》,主要是宗庙祭祀的舞曲 。
7 、四始说:始自西汉司马迁《史记》,认为《关雎》为《风》之始,《鹿鸣》为《小雅》之始,《文王》为《大雅》之始,《清庙》为《颂》之始 。此四始是指《风》 、《小雅》 、《大雅》、《颂》四者的开始 。《毛诗序》也提到“四始”,认为《风》 、《小雅》 、《大雅》、《颂》四者为王道兴衰之所由始 。
8、二南:包括《诗经》中的《周南》 、《召南》 。周南是周公统治下的南方地域,召南是召公统治下的南方地域,二南包括长江 、汉水 、汝水流域的诗歌 。北宋苏辙等人认为,《诗经》分风、雅 、颂 、南四类,《周南》、《召南》应当从《国风》中独立出来,今人多不取此说。
9、四诗说(二南独立说):《诗经》中的《周南》、《召南》是两个地方的土乐,因何得名,说法不一 。北宋苏辙等人认为,《诗经》分风 、雅、颂 、南四类,《周南》 、《召南》应当从《国风》中独立出来,这就是四诗说,也称二南独立说。
10、叠咏体:《诗经》大多数篇章在结构上都采用重章复沓的方式,每章仅更换少数词语,各章结构、句式、语词基本相同,造成形式的整齐统一。
11、赋比兴:赋、比、兴都是《诗经》常用的艺术表现手法 。赋者,直言之也,也就是直接敷陈 。比者,以此物比彼物也,也就是比拟 。兴者,先言他物以引起所咏之物也,也就是兴发。
12、《楚辞》:战国中晚期产生于南方长江流域楚地的一种新型诗体,以屈原 、宋玉等为代表作家,代表作品包括屈原《离骚》 、《九歌》、《九章》等,因西汉刘向编辑《楚辞》而得名 。
13 、楚辞体:战国中晚期产生于南方长江流域楚地的一种新型诗体,其特点是结构宏伟 、想象丰富 、句式灵活,以屈原 、宋玉等为代表作家,代表作品包括屈原《离骚》 、《九歌》 、《九章》等。
14 、初唐四杰:指初唐王勃 、杨炯 、卢照邻 、骆宾王四位诗人,他们的创作活动都基本集中在高宗和武后时期,以出众的文才盛名当时。他们的诗歌都充满进取精神,有慷慨悲凉的感人力量,他们的创作给初唐诗坛吹进清新的空气,为变革齐梁以来的绮靡文风 、开创唐诗的新局面有大功 。
15、沈宋体:初唐杜审言、李峤 、宋之问、沈佺期等诗人做诗讲求声律,在永明体的基础上做了两方面的工作:一是四声二元化,二是解决了粘式律的问题 。律诗在他们手中开始成熟,其中以宋之问 、沈佺期贡献最大,故称沈宋体 。
16 、山水田园诗派:山水田园诗派是指以山水或田园为歌咏对象的诗歌流派,为山水诗歌奠定基础的南朝诗人谢灵运,为田园诗开创新局面的是东晋大诗人陶渊明,盛唐山水田园诗的代表主要是王维 、孟浩然等 。
17 、边塞诗派:盛唐时重要诗歌流派,其代表诗人为高适 、岑参等人,他们的诗歌多以边塞奇丽风光为描绘对象,也反映了戍边将士的建功立业、思念故土等思想情感,多有慷慨悲凉的情调。
18、韩孟诗派:韩孟诗派是指中唐以韩愈、孟郊为代表的诗歌流派,他们的诗歌进一步发展了杜诗奇崛的一面,力求瑰奇怪谲 。他们除追求诗歌的雄奇怪异之美外,还大胆创新,或以散文章法结构诗篇,或在诗中大量使用散文句法,他们的“以文为诗”对宋诗有很大影响 。19 、元白诗派:元白诗派是指中唐以元稹 、白居易为代表的诗歌流派,他们重写实 、尚通俗。他们发起新乐府运动,强调诗歌的惩恶扬善、补察时政的功能,语言方面则力求通俗易解 。
20、曲子词:词之初始被称为“曲子词”或“曲子”,这说明词最早主要是配合乐曲的歌辞,后来与音乐的关系渐远,成为一种独立的文体 。
21、花间词:花间词是指晚唐后蜀以温庭筠、韦庄为代表的词派,他们的词多以男欢女爱、相思离别为主要内容,其风格是香艳浓丽、婉约缠绵,他们的词大多被收入赵崇祚编辑的词集《花间集》中,故称 。
22 、南唐词:南唐词是指以南唐中主李璟 、后主李煜和冯延巳为代表的词派 。南唐词,特别是后主李煜的词,与花间词相比,境界有所扩大 。
23 、豪放词:豪放词是指以苏轼和辛弃疾等爱国词人为代表的词派,他们的词摆脱了词为“艳科”的格局,在词的表现内容 、境界方面均有所提高。
24、婉约词:婉约词是指自花间词以下 、以温庭筠、柳永、周邦彦等词人为代表的词派,他
们的词表情达意一般崇尚含蓄婉转,充分发挥了词“专主情致”的特点 。
25 、长短句:与诗相比,词在形式上最大特点是句式长短不齐 、参差错乱,故从宋代开始,“长短句”成为词的别称 。
26 、长调:词从其结构而言有令 、破 、慢三类,慢词一般为长篇,字数较多,但唐宋时没有长调之称,自明人顾从敬《草堂诗余》开始将九十一字以上的词称为长调,五十九字至九十字为中调,五十九字以下为短调,后人往往以“慢词” 、“长调”同称,词的体制并不取决于字数多寡,所以长调、中调 、短调的说法是由很大问题的 。
28、春秋三传
指《左传》 、《公羊传》和《谷梁传》。有人认为这三部书是解释《春秋》的,故合称“春秋三传” 。《左传》又称《春秋左氏传》或《左氏春秋》 。
30 、宫体
南朝梁代在宫廷中形成的一种诗风,由梁简文帝萧纲所倡导,多描绘声色,表现闺情,内容轻艳,形式绮靡,因代表作家是徐陵 、庾信,故又称“徐庾体”。
31 、古诗十九首
东汉末年无名氏文人所作的一组五言诗。南朝梁代萧统把它们辑集在一起,冠以“古诗十九首”的总名,编入他编的《文选》之中 。这些诗反映了汉末中下层知识分子的生活和思想感情,它的艺术成就标志着文人五言诗达到了成熟阶段 。
32 、古文运动
中唐韩愈 、柳宗元所倡导的一次文学革新运动。所谓“古文”,是与六朝以来盛行的骈文相对而言,指奇句单行、不拘格式 、自然质朴的散文 。古文运动的内容是提倡古文,反对骈文;目的是学习古文,以宣扬儒道 。古文运动打击了形式主义的文风,使古文代替骈文占据文坛主导地位,开创了散文创作的新传统,直接影响了宋代的诗文革新运动,对我国散文的发展有着深远的影响 。
33 、韩孟诗派
以中唐韩愈、孟郊为代表的一个诗歌流派。该派主要通过抒写个人的不幸遭遇来揭示社会的弊端,尚古拙,好奇险,风格奇崛险怪 。该派重要诗人还有贾岛、卢仝 、姚合等人。34 、汉赋
汉代最具代表性的文学样式 。汉赋的发展大致经历了三个阶段:汉初流行骚体赋,承楚辞余绪,多带“兮”字,抒情性较浓,代表作家是贾谊;汉武帝起盛行散体大赋,篇幅加长,多采用主客问答形式,铺陈夸张,词藻华丽,气势恢宏,“劝百而讽一”,代表作家是司马相如 、扬雄等;东汉中叶以后兴起抒情小赋,篇幅短小,针砭时弊,语言整饬,感情浓郁,代表作家是张衡、赵壹等 。
43 、骈文
文体的一种,起源于汉魏,南北朝时达到全盛。全篇以偶句为主,对声律、用典等方面都有明确的要求 。后来多以四字六字相间为句,世称“四六文”。骈文注重形式美,内容大多空洞贫乏,但也不乏佳作,如孔稚珪的《北山移文》等。
唐传奇
指唐代小说,是用文言文写作的短篇小说 。唐传奇题材多样,情节曲折,描写生动,人物鲜明,具有很高的艺术性,代表作有《莺莺传》 、《柳毅传》等 。唐传奇的出现,标志着我
国小说的发展已渐趋成熟,从此,小说正式形成自己的规模和特点,成为一种独立的文学样式。(注意:在我国文学史上,“传奇”有过多种含义。唐宋传奇指的是文言短篇小说,明清传奇指的是戏曲。)
46 、唐宋派
明代中叶,以王慎中、唐顺之 、茅坤、归有光为代表的文学流派。他们反对前后七子的复古主张,提倡学习唐宋古文,故名 。但是他们提出的向唐宋古文学习其实也是一种复古,所以不能给前后七子以有力的打击 。该派文学成就最高的是归有光 。
《文选》
又称《昭明文选》,是我国现存最早的诗文总集,由南朝梁昭明太子萧统在东宫时延集文人共同编选的 。该书已初步注意到文学与其他类型著作的区别,选录自先秦至梁的诗文辞赋,不选经书和子书,史书也只略选论赞 。全书分为38类,是研究梁以前文学的重要参考资料 。唐代李善为之作注,又有吕延济等五人的“五臣注”,后有人将李善注和“五臣注”合刻,成为“六臣注”。
50 、新乐府运动
中唐诗人白居易、元稹所倡导的一个诗歌革新运动 。元 、白继承杜甫的现实主义精神及其“即事名篇”的方法,主张“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 、“刺美见事”,创作通俗而切于实用的“新乐府”,即用自命的新题咏写时事。一些作家如张籍、王建等团结在他们周围,形成“新乐府派”,又称“元白诗派” 。
竹林七贤
指魏正始时期的七个文人名士,即阮籍、嵇康 、山涛、王戎、向秀、阮咸和刘伶 。七人大都狂放不羁,藐视礼法,常集于竹林中酣饮,故世谓“竹林七贤”。他们的作品,多用隐晦曲折的方式揭露司马氏的恐怖统治,表达愤世嫉俗之情。阮籍 、嵇康最为著名,诗风各具特色,有“阮旨遥深”、“嵇志清峻”之说 。
58 、左思风力
西晋太康年间,左思志高才雄,胸怀旷达 。他的代表作《咏史》八首,借咏史来抒发对现实的不满,情调高亢,笔力矫健,在内容和形式上都是对“建安风骨”的继承和发展。左思诗歌创作的这种基本精神,后被称为“左思风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