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人教版七年级语文下册期中水平测试题
一 、积累运用,展示你的语文功底
语文的功底来自积累 。集腋成裘,聚沙成塔,我们应时时不忘积累。
1 、“腹有诗书气自华”,请你根据要求填空 。(每空1分)
(1)《木兰诗》中形容北方苦寒,极言军旅生活及其艰辛的诗句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独坐幽篁里, 。(王维《竹里馆》)
(3)士别三日,,大兄何见事之晚乎?
(4)请写出关于黄河的著名诗
句:, 。
2 、下列加粗字注音全都正确的一项是()(4分)
A. 踌躇( chóu chú) 宰割( zǎi ) 哺(pǔ)育鲜为人知(xiǎn )
B.喧闹(xuān)震悚(sǒng)殷红(yīn)锲( qiè)而不舍
C.字帖(tiè)惩罚(chéng) 炽痛(chī)气冲斗(dǒu)牛
D. 祈祷(qídǎo)亘古(gèng)污秽(huì) 嗥鸣(háo)
3.下列词语语书写正确的一项是()(4分)
A. 粗拙诘问烦琐历尽心血
B. 选骋赫然胸脯一反即往
C. 土匪辫子霹雳心会神凝
D.疮疤仰慕澜语深恶痛绝
4、下面说法中不正确的一项是()(4分)
A、阿长把《山海经》说成“三哼经”表现了阿长的无知。
B、从选文中可以看出,鲁迅先生对阿长的敬意主要由买《山海经》而生发的 。
C 、在作者的眼里,阿长是确有伟大神力的,心地善良的人 。
D 、“这四本书,乃是我最初……”,作者这样说是因为这四本书虽粗拙,却是由一个谁也想不到的人给我买来的,凝聚了长妈妈对“我”的爱心,当时给了“我”非常大的震动。
5、加粗成语使用不当的一项是( )(4分)
A.上课之前,教室里总是人声鼎沸 。
B.这里秀丽的自然风光与丰富的文化景观,使游人流连忘返。
C. 多少年来,弟弟到处打听哥哥的下落,真是望闻问切。
D. 一篇文章,最忌杂乱无章 。
6 、下列句子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4分)
A.在这次考察活动中,我们了解了有关许多湖光岩形成的科学 。
B.电脑的用处确实很大,小到打字,大到工程设计,都少不了它。
C.在知识的海洋中,使我们感到自己深深的不足。
D.学校现在十分重视学生掌握科学的学习方法和学习能力。
7.下列句子没有语病的一项是()(4分)
A. 医疗队官兵们精湛的医术和热情的服务,深受灾区群众的爱戴。
B. 教育行政部门提出,要制定进城务工人员随迁子女义务教育后在当地参加升学考试 。
C. 为了避免道路交通不拥堵,各地纷纷出台交通管理新措施 。
D. 由于汉字电脑录入技术的广泛运用,人们书写汉字的机会越来越少 。
8. 根据所给语句的句式、修辞和语境,再写一个句子,使上下文连贯合理 。(4分)
友谊,是酷暑里的浓阴,为你挡住似火的骄阳;
友谊,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友谊,是雾海中的航标灯,为你指明航行的方向 。
9 、将下列句子连接成意义连贯的一段话,最恰当的一项是()(4分)
,,,,。一下子想完全读懂所有的书,特别是完全读懂重要的经典著作,那除了狂妄自大的人以外,谁也不敢这样自信。
①真正把书读进去了,越读越有兴趣,自然就会慢慢了解书中的道理 。
②应该承认,好读书这个习惯的养成是很重要的 。
③因为不读书就不了解什么知识,不喜欢读也就不能用心去了解书中的道理。
④如果根本不读书或者不喜欢读书,那末,无论说什么求甚解或不求甚解都毫无意义了 。
⑤一定要好读书,这才有起码的发言权。
A.⑤②①④②
B.④③①⑤②
C.⑤①③②④
D.②④③⑤①
10、读下面一则轶事,诗人的回答表现了什么( )(4分)
一位著名的诗人在只容一个人通过的小路上,与一个怀有敌意的批评家相遇 。那个批评家蛮横地说:“我从不给疯子让路!”诗人退到路边,说:“我恰恰相反 。”A表现了诗人宽宏大量B、表现了诗人高雅风度
C 、表现了诗人反击艺术
D 、表现了诗人自命清高
11 、能与前边加点部分构成最佳对偶的一项是( )(4分)
今天在此追悼李公朴 、闻一多先生,时局极端险恶,_______ 。但此时此地,有何话可说? 我谨以最虔诚的信念,向殉难者献誓:心未死,_________,和平可期,_________,杀人者必覆灭 。
A.人民无比沉痛志不绝争取民主
B.人心异常悲愤意志紧民主自由
C.人生生活痛苦斗志昂民主有望
D.人心异常悲愤志不绝民主有望
12 、对下面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4分)
春夜洛城闻笛李白
谁家玉笛暗飞声,散入春风满洛城 。此夜曲中闻折柳,何人不起故园情 。
A 、首句的“暗飞声”的“暗”字,包含了不知此笛何人所吹,从何处来的意思 。第二句“满洛城”是说笛声高亢嘹亮,加上春风助力,全城都听到了 。
B、第三句不说在笛声中听到了《折杨柳曲》,而说在曲中听到了折柳,这个“折柳”代表了送别的场景,能唤起听者一连串的记忆,为下句铺垫 。
C、“何人不起故园情”,好像是说别人,说大家,但第一个激起思乡只情的,不正是诗人自己吗?此句以反问出现,正反映了这种怀乡感情的强烈。
D 、此诗着重是在以听众的感情变化,来表现吹笛人技艺的高超,烘托玉笛的艺术魅力 。
13 、名著阅读(5分)
在这个白光里,每一个颜色都刺目,每一个声响都难听,每一种气味都混含着由地上蒸发出来的腥臭。街上仿佛已没了人,道路好像忽然加宽了许多,空旷而没有一点凉气,白花花的令人害怕 。他不知怎么是好了,低着头,拉着车,极慢的往前走,没有主意,没有目的,昏昏沉沉的,身上挂着一层粘汗,发着馊臭的昧儿。走了会儿,脚心和鞋袜粘在一块,好像踩着块湿泥,非常的难过 。本来不想再喝水,可是见了井不由的又过去灌了一气,不为解渴,似乎专为享受井水那点
凉气,由口腔到胃中,忽然凉了一下,身上的毛孔猛的一收缩,打个冷战,非常舒服 。喝完,他连连的打嗝,水要往上漾!
(1)以上文段节选自______ _(作者)的小说《》
(2)请结合小说内容对文中“他”的性格作简要的分析 。
二 、阅读探究,展示你的创造能力
(一)阅读甲乙两段文言文,完成14-17题 。(选择题每题4分)
【甲】初,权谓吕蒙曰:“卿今当涂掌事,不可不学!”蒙辞以军中多务 。权曰:“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但当涉猎,见往事耳 。卿言多务,孰若孤?孤常读书,自以为大有所益 。”蒙乃始就学 。及鲁肃过寻阳,与蒙论议,大惊曰:“卿今者才略,非复吴下阿蒙!”蒙曰:“士别三日,即更刮目相待,大兄何见事之晚乎!”肃遂拜蒙母,结友而别 。(选自《资治通鉴•孙权劝学》)
【乙】一年来归,妻跪问其故羊子曰久行怀思无它异也 。妻乃引刀趋①机而言曰:“此织生自蚕茧,成于机杼 。一丝而累,以至于寸,累寸不已,遂成丈匹 。今若断斯织也,则捐②失成功,稽废时日。夫子积学,当日知其所亡③,以就懿④德 。若中道而归,何异断斯织乎?”羊子感其言,复还终业,遂七年不返。(节选自《后汉书•烈女传》)
注:①趋,快步走向②捐,抛弃③亡,通“无”,不足④懿,美好
14.下列句子加点的词在文句中的意思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
A.见往事耳(了解)
B.及鲁肃过寻阳(到了……的时候)
C.当日知其所亡(每天)
D.遂七年不返(才)
15.乙文段中划线句子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妻跪问其/故羊子曰/久行怀思/无它异也
B.妻跪问其故/羊子曰/久行怀思/无它异也
C.妻跪问其故/羊子曰/久行/怀思无它异也
D.妻跪问其/故羊子曰/久行/怀思无它异也
16.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甲文段孙权要求吕蒙不仅要涉猎广泛,而且要钻研经书。
B.乙文段中羊子被妻子的话感动,又回去修完了他的学业 。
C.甲乙两文段中,孙权 、羊子之妻都劝学有法,并达到了劝学的目的 。
D.甲文段孙权指出“学”的必要性;乙文段羊子之妻指出“学”要不断积累,持之以恒 。
17.把下列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
⑴蒙辞以军中多务 。(5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⑵何异断斯织乎?(5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二) 现代文阅读
我永远记得您
一位男孩上初中时十分贪玩,成绩自然惨不忍睹。老师开始还对他心怀希望,后来便死了心,但为了照顾他的自尊心,以免一 、二十分的成绩让他面子扫地,于
是判他的试卷时便尽量放松尺度,有时甚至根本不看,匆匆批上个60分就完了 。这位学生也知道是怎么回事,每次发了试卷也只匆匆一瞥,就随手扔到别处。不久调来了一位新老师,在判这位学生的试卷时,有人告诉她以前那位老师的做法,她只好效仿地给他打了60分。发卷子时这位老师注意到,那男孩随手把试卷扔进抽屉 。这位老师心里猛地一沉,她连忙走过来,要回试卷,取出红笔重新为他批阅 。结果这位学生只得了十几分。最后老师说:“你是学生,我是老师,批改你的试卷是我的职责 。你答对几道题,我就只能给你相应的分数,只有这个分数才真正属于你自己 。”
几年后,在熙熙攘攘的大街上,一位大学生走到这位老师面前:“可能您已经忘记我了,但我永远记得您。您就是那个重新给了我自尊的人 。是您的行为和言语让我走到了今天 。”
没想到老师简简单单的几句话,竟使一个处境窘迫的人重新树立了自信,并通过自己的努力取得了可喜的成绩 。面对一个陷入困境的人,怜悯似的施舍只会使他的自尊蒙上灰尘,这并不是真正的帮助。我们应该做的,是帮他拂去心灵的尘埃,让他重新看见自己的价值和尊严 。
18、文中写了两位教师,他们对“男孩”的态度分别是,作者在文中同时写两位教师的用意是
。(6分) 19 、文章标题“我永远记得您”,其中的“您”是指,“永远记得”的原因是
。(6分) 20 、根据文章内容分析,第一位老师那样批改打分数的危害是;第二位老师这样给分数产生的意义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