考古与文物 1993年第5期
中国古代玉、石璋研究周南泉一、文献典藉所述之璋古文献资料中,常有璋之载 ,对璋之形 、之用及有关问题都有述及 ,主要有如下数条。
《说文》:“剡上为圭 ,半圭为璋。”
《周礼·考工记·玉人》 :“大璋中璋七寸,边璋七寸 ,射四寸 ,厚寸 、黄金勺 ,青金外,朱中 ,鼻寸,衡四寸 ,有缫,天子以巡守,宗祝以前马。”
《周礼·考工记·玉人》 :“牙璋中璋七寸,射二寸厚寸 ,以起军旅,以治兵守 。”
《周礼·大宗伯》:“以玉作六器 ,以礼天地四方 ,以苍璧礼天 ,以黄琮礼地 ,以青圭礼东方 ,以赤璋礼南方 ,以白琥礼西方 ,以玄璜礼北方。”
《周礼·考工记·玉人》 :“璋邸射素功以祀山川,以致稍饩 。”
《周礼·典瑞》 :“驵圭 、璋、璧、琮 、琥 、璜之渠眉 ,疏璧琮以敛尸 。”
《周礼·考工记·玉人》 :“谷圭七寸 ,天子以聘女,大璋亦如之 ,诸侯以聘女。”
《诗·小雅·斯干》 :“乃生男子,载寝之床 ,载衣之裳 ,载弄之璋。”
《公羊传定公八年》:“璋判白” ,“白藏天子 ,青藏诸侯 。”
《仪礼·聘礼》:“受夫人之聘璋 。”
《白虎通》 :“璋以发兵 。”
郑玄注 :“天子巡守,有事山川,则用瀼焉,于大山川,则用大璋 ,加文饰也,于中山川 ,用中璋 ,杀文饰也,于小山川,用边璋 ,半纹饰也。”
二 、璋的定义和种类前面引用的文献资料中 ,东汉许慎《说文》一书有关璋的定义是“剡上为圭,半圭为璋 。”这里所说的“半圭” ,是指璋之形是圭的一半 。那么,《说文》所说的圭文是何物呢?为此 ,要把璋之形搞清楚 ,首先要搞清楚什么物形叫圭 。《说文》所谓的圭是“剡上” 。剡 ,有的古书写成琰 。查古藉 ,剡字有三种解义 :《易·系辞下》有“剡木为楫”和“剡木为矢”之句 ,很明显 ,这里的“剡”字是作削之用 。两句原意按现在的意思就是用木削作楫(划船的短桨)和用木削为箭矢 ;《楚辞·九章·桔颂》有“曾(层)枝剡棘”之句 ,这里的剡字是锐利的意思 ;再一个是作锋解。可见 ,剡有削 、锐利和锋之意。也就是说 ,《说文》所说的“剡上” ,是说圭的上部是削成有锐利状的锋 。至于圭的下部 ,《说文》释圭字时又有“方下”之说 。所谓“方下”是说圭的下部呈方形或长方形。这两种意思合起来看 ,是说圭之形,上部顶端锐 ,并有锋尖 ,锋两侧斜削而下成坡形;下部呈方形 ,即侧视四角为直角或近似直角 ,断面作方形 。若以斜坡与下部两侧边线交接的两折角(又称肩)连成一直线或切断 ,则圭之上部为三角形,下部为长方形。
古代不仅对圭有如此具体的描述 ,而且在汉魏的画像石和碑刻中亦能见到。见者有东汉的武梁祠画像石中的祥瑞图及《隶续》所绘六玉碑、柳敏碑阴 、益州大守碑阴 、单排六玉碑等圭形(图一)。凡此可见 ,所绘之形 ,与《说文》所载及笔者据《说文》会意而形的圭。
图一 古代圭形图
1.据《益州大守碑阴》 2.据《单排六玉碑》 3.据《六玉牌》 4.据《柳敏碑阴》 5.据武梁祠画像石祥瑞图(1──4)原图载《隶续》)
在搞清古代圭形定义之后 ,我们再来分析《说文》所谓“半圭为璋”的含义。在此,首先让我们看一看古人绘制的璋是何形物。同圭之形一样,在《隶续》一书中 ,亦能见到璋的图形 ,见者有单排六玉碑、柳敏碑阴 、益州大守碑阴和六玉牌上摹绘下来的璋(图二),从图中可知,所说形如半圭的璋,是将圭从首尖处至底下中心点连成一条直线切断后的一半部分 ,而不是将圭从中腰切断后的一半,亦不是将圭对剖的一半 。这样半圭的璋形则成上尖下平,一侧边长、一侧边短,长的一侧与短的一侧的上端连接成的线呈斜坡状 。这与前引各种刻划绘制的璋形是完全相同的。
图二 古代璋形图
1.《单排六玉碑》 2.《益州大守碑阴》 3.《柳敏碑阴》 4.《六玉碑》
从《说文》所载和武氏祠及各种碑刻璋图看 ,古代的璋,形式是定型的 ,固定的 ,最少汉代是这样的 。那为什么前引各条文献资料中,又有大璋 、中璋 、边璋、牙璋 、赤璋 、璋邸射、驵璋、弄璋、聘璋等不同的璋名呢?它们名称的不同与前述璋的造型有无变化区别呢?如果有区别 ,那与前述璋之形是定型的有无矛盾呢?这是古今以来的注释家和学者关心的又一问题。下面让我们对这些不同称名的璋作具体分析。
(一)大璋。从《周礼》文中看 ,大璋是以尺寸长短定名的,它在当时的长度是九寸。除此之外 ,它在造型方面则无特别的说明 。从名称中看,它与中璋 、边璋是相对而言,也就是说 ,大璋 ,就是比较大的璋。但郑玄对《周礼》大璋的注解,又从另一个角度增加新的内容 ,认为古代天子“有事山川”时 ,用的大璋,还有“加纹饰”一说,它们与中璋、边璋之分 ,除有大小之差外,又有大璋是“加纹饰” ,中璋是“杀纹饰” ,边璋是“半纹饰”。也就是大 、中、边三种璋除有尺寸大小不同外 ,又有纹饰的不同。《周礼》之载和郑玄注解的不同是大璋作“有事山川”用时增加纹饰。增加纹饰 ,也就是在璋之上琢剡纹饰图案 ,因此 ,即使郑玄所说是真实的话,也不是造型上有什么改变 。可见 ,从大璋的原文 、后人的注解,与《说文》所谓的璋、古代画像石和碑刻中的璋 ,从造型上分析仍看不出有什么特别处。也就是说前述璋的定型与大璋之形是一致的 。
(二)中璋 。文献中的所谓中璋 ,亦和大璋一样,是以尺寸而定名的 。但中璋在不同的用途中 ,似在长度上有所不同 。另郑玄注中,中璋又有“杀纹饰”一说。如果《周礼》和郑玄所注是可靠的话 ,则“天子以巡守”的中璋是九寸长,射(按即剡)四寸,厚一寸;“以起军旅,以治兵守”的中璋是长七寸,射二寸 、厚一寸 ;“天子巡守 ,有事山川”的中璋是另加“杀纹饰”。是知,所谓的中璋 ,其造型特点与《说文》所载同。
(三)边璋 。按《周礼》记载看,边璋与大璋和中璋一样,亦以尺寸定名,所不同的是长度和宽度略异。如作天子以巡守的边璋,与“以起军旅 ,以治兵守”的中璋 、牙璋长度和厚度是一致的 ,即长都是七寸,厚都是一寸,但射则有别 ,其中“天子以巡守”的边璋的射是四寸,而“以起兵旅 ,以治兵守”的牙璋和中璋的射是二寸 。除此之外 ,郑玄注中,称天子“有事山川”的边璋又有所谓“半纹饰”之说,并以此与大璋的“加纹饰”和中璋的“杀纹饰”加以区别。据此亦可知 ,边璋亦有射及由射和边形成的锐锋及下部的方底等式 ,与《说文》及古图中之璋形是一致的 。
(四)牙璋。按《周礼》所记 ,牙璋是长七寸、射二寸、厚一寸 ,与“以起军旅 ,以治兵守”的中璋之形是完全相同的。但历来诸注家和研究学者,对牙璋之形,颇多推测。概括来看共有四种说法,一是认为牙就是齿 ,牙璋者,就是在某一部位有凹凸的齿形;二是认为牙璋是“有菄牙之饰于琰侧”。这里的“菄牙” ,即齿状饰 ,“琰”即璋之尖锋,因此 ,按此说 ,则牙璋是一种在其尖锋之侧有齿牙者;三是郑司农所谓“牙璋 ,耰以为牙”者 。按“耰”解作雕刻的凸起纹饰 ,因此 ,“耰以为牙”,似是璋上雕刻有凸起纹如牙齿状 ;四是认为牙璋就是泛指有纹饰之璋 。这四种意见中第三、四种意见,与郑玄所注大璋、中璋、边璋的“加纹饰” 、“杀纹饰”和“半纹饰”有相似之处 。也就是说 ,所谓的牙璋与郑玄所说的大璋 、中璋 、边璋是一致的 。至于前二者 ,即一和二种认识 ,考据家根据实物,便作种种理解 ,把许多不同形式的器物定名为牙璋。其中《新定三礼图》(1) 、《古玉图考》(2)和日本国林已奈夫先生的《中国古代的祭玉、瑞玉》(下简称《瑞玉》)(3)等书和撰文据想象和实物所绘 、所收录的牙璋图可作此说之典型代表(图三) 。其中《新定三礼图》一书所绘牙璋是在琰上一侧作若干锯齿形牙,其它书收录各种牙璋大多是依实物之形画 ,有的于其侧呈牙脊状 ,有的在刃部作二只牙 。总之 ,它们都把边沿有若干不规律牙脊之器定名为牙璋,形均与《说文》和古画中的璋有别 。
图三 宋以后诸人推测之“牙璋”图
1、2 、3 、4.林已奈夫《中国古代的祭玉、瑞玉》收录四川广汉县广汉文化 、广东某地印纹硬陶文化(?)、福建漳浦石路乙遗址印纹硬陶文化 、殷中期郑州二里岗出土之“牙璋” 5.清吴大徵《古玉图考》 6.宋聂崇义《新定三礼图》
(五)赤璋 。《周礼·大宗伯》中所谓的赤璋,是玉器中“六器”之一。与其同列的有苍璧 、黄琮 、白琥 、青圭和玄璜等 。并分别礼天 、地、西方、东方和北方。礼南方的赤璋中的赤字,象征火焰 ,古代亦即红色 。也就是说 ,赤璋即既是象征南方 ,又是红色的。字里行间未述此类璋有特别之形 。因此 ,赤璋是以色或象方定名 ,似无在造型上有什么特别之处 ,与前述数种和《说文》定义相同的璋形相同。
(六)璋邸射。按《尔雅·释器》称 :“邸,谓之柢 。”郭璞注 :“根柢 ,皆物之邸 ,邸即底 ,通语也。”射,按前述璋的定义 ,即剡上处的斜坡 。因此 ,璋邸射似是指璋的底部有剡削的斜坡。若此,则这种璋有两种可能,一是底部也有斜坡的璋 ,若此 ,则其形或呈菱形,或呈梯形 ;一是璋的倒置形 。关于璋邸射一物 ,日本国林已奈夫亦作过探讨 ,他根据注“璋邸射”即“剡而出也”或“璋有邸而射”之说 ,推测出“璋邸射”物数例(图四)。不过 ,这几件玉石器 ,从年代 、用途等情况,与古文中所谓的璋邸射有很多矛盾 ,它们是否璋邸射笔者将在下文中另议。
图四 璋邸射推测图
(七)驵璋 。《周礼·典瑞》中有关驵璋部分一段话 ,后来的注释家作过种种推测。如郑司农谓 :“驵,外有捷卢也 ,驵读为驵疾之驵,疏读为沙 ,谓圭璋璧琮琥璜 ,皆为开渠为眉耰 ,沙除以敛尸,令汁得流去也。”这其中的捷卢二字,有人解释为凹凸不平的装饰 。也就是说 ,驵璋等器就是其上有凹凸不平的装饰 。这种装饰既可琢刻在璋的表面 ,又可在其边缘为饰 。对“驵”字的另一种解释是郑玄之注 :“驵 ,读为组 ,与马同,声之误也。渠眉 ,玉饰之沟耰也 ,以组穿联六玉(按即圭、璋 、璧 、琮、琥 、璜六种玉器)沟耰之中 ,以敛尸。”按此解释 ,则驵璋是一种有“沟耰”的璋,即有刻纹或阴阳弦纹的璋 ,用时 ,以绳索穿联六器的“沟耰”组合在一起,并埋入墓中作敛尸用 。两人中都把驵璋解释为一种有“开渠为眉”或有“沟耰”的璋 ,虽用词不同 ,其意思是相同的 ,即驵璋就是一种有凹凸不平装饰的璋。但对这些凹凸不平装饰的用途,两人又有所不同 ,郑司农认为其上凹凸不平饰是“令汁(按似尸体腐烂时液汁)得流去” ,而郑玄则谓是供组联穿缀用 。值得注意的是两人之解 ,只是提到璋等六器上的装饰,而未提到其形与通常的璋形有何差别 。因此 ,所谓的驵璋似与《说文》所定的璋形是一致的 。
(八)弄璋 。这是一种生下男孩时专门制作的璋 ,故名思义 ,它是供孩童玩弄的 ,可由父母送给,亦可由亲朋好友赠赐 。其意在于盼望孩子长大成年后 ,有璋之美德 。可见,弄璋是用途的专名 ,而非造型有别的璋 。
(九)聘璋。聘字有两种解释,一是作请用,一作婚取用。因此 ,所谓聘璋 ,或作请人专用,或作婚嫁之专用 。它也是用途不同的专用名 ,而非不同形璋名。
综上所述 ,不难见到,璋虽有以下九种名 ,但除璋邸射一类璋之形目前尚不能确定其形式外,其它八种,之所以有不同的名称 ,是或因用途不同而名异,或因长短、宽窄和厚薄不等而名别,或色泽、上饰纹样等有异而差 。总之,它们与《说文》及古画像石、古碑刻而定名的璋除长短 、大小 、颜色、纹样及专用不同外 ,其形状造型都是大同小异的 。“半圭曰璋”之载确切地描述了璋的形式 。
三 、发掘报告中的璋考古发掘中经常见被定名为璋或璋形饰的遗物 ,见者有江苏吴县张陵山良渚文化早期墓出土的一件璋形饰(4),四川广汉文化(今又称三星堆文化)出土的璋(5),安阳大司空村西周前期32和23号墓出土的璋(6) ,河南洛阳东郊下瑶村159号西周前期墓出土的璋(7),陕县上村岭1824和1701号春秋前期墓出土的璋(8) ,洛阳中州路第213号春秋后期墓出土的璋(9) ,辉县山彪镇56号战国墓出土的璋(10),辉县琉璃阁战国时期墓出土的璋(11)等(图五)。凡上述各地区墓葬和遗址出土的璋,有的原发掘报告称璋,有的原报告未名璋而被有关学者后定名为璋 ,有的虽定名璋但实际上不能称璋 ,它们中,按笔者分析比较,并从图及文字说明看,参照《说文》及汉代画像石和碑刻中璋形分析研究 ,原则上可定名为璋形器者 ,有图五 :1──8的几件 ,其它是否称璋有待研究商榷(见下文) 。从可以定名为璋的出土遗物看 ,类似璋的器,最早见于良渚文化。但此件璋形器,器小、有穿、不规则,暂可不称璋为宜 。最少当时不可能称璋 ,或当时它还不可能有文献中所述有关璋的作用 。真正具有璋的定义的遗物应是西周前期物,即安阳大司空村出土和洛阳下瑶村出土者 。至汉代以后 ,特别是东汉以后 ,璋之物似消失。最少墓葬出土情况是这样 。也就是说,璋的历史是从西周始 ,后延续至汉 ,自魏晋以后似无制作。
图五 发掘报告中定名“璋”或“璋形饰”图
1.辉县琉璃阁战国乙墓 2.辉县山彪镇56号战国墓 3.洛阳中州路2号春秋后期墓 4 、5、6.陕县上村岭春秋前期1761、1701 、1824号墓 7.洛阳下瑶159号西周前期墓 8、9.安阳大司空村西周前期32号墓 10.吴县张陵山良渚文化早期墓(10定名为“璋形饰” ,余均定名为“璋”。1 、4 、5 、6约1/9。2 、3 、8、9约1/6,7约1/21 ,10约1/4.5强)
出土的玉石璋,确有大小、长短 、厚薄之分 ,其中最长者是洛阳下瑶出土一件 ,长达56.5厘米 。最短者不足10厘米。一般都有10至30厘米之间 。从而说明 ,璋除有时代和地区不同而长短不同的情况外 ,似有用途不同而长短不同之别 。
出土正规的璋 ,迄今为止 ,未见有在其上琢刻或描述花纹图案者 ,亦未见在其周缘刻饰牙脊凸齿者。因此 ,古藉所谓的牙璋 、璋邸射、驵璋在其上及边缘有纹饰和脊牙之说似是有问题的 。也证实笔者前述除璋邸射一种璋目前尚无法确定其为何形物外 ,其它各种璋都与《说文》及汉画像石、碑刻中的璋形相一致的推论是可信的 。
在搞清楚古代璋的定义和造型及出土遗物中一些器可定名璋的同时 ,应回过头来看前面诸家定名为璋 ,实又与璋不相符的其它器物究竟称何物名为宜,并对它们的有关问题作些探讨 。
图六的二器 ,是清人吴大徵《古玉图考》一书定名为“璋”者。两器之形确与“半圭”相似 ,但细看 ,两璋体较扁宽 ,上有穿孔,其中一器上还有由阴线交织的饰纹 ,与出土璋中体细长,无穿和纹饰的情况形成鲜明的对比 ,定名为璋是值得研究的。据笔者观察,它们很可能是在安徽潜山文化已开始有(12),至河南偃师二里头文化等仍有所见(13) ,被考古界定名为玉或石刀的残断器 。特别是那件刻纹的“璋”,其上饰纹 ,几与二里头文化出土的一件玉刀一端的刻纹同(14)。从而更进一步证明它确是玉或石刀的残断器而非璋。类似玉或石刀至商后期已消失 ,而从出土情况看 ,璋似在西周前期才有,它们的出现时间也不同 。又图七 :7、8的二件 ,是日本国林已奈夫《瑞玉》一文定名为“牙璋”者,器扁薄有刃,一侧有三圆孔 ,其中图七:7一件一端有圭头形饰 ,它也很可能用前述的玉石刀改作,而非璋 。
图六 清吴大徵《古玉图考》摹绘的璋形图
图三:1至5五器 ,是吴大徵 、林已奈夫及广汉文化等发掘报告称为“牙璋”者 。其特点是一端有凹弧或斜平形刃 ,刃两侧有锋尖脊牙;一端有内 ,上有一穿,内与援交接的两侧各有对称状的凸齿饰 。类似的玉石器 ,在四川广汉三星堆文化(15) ,陕西神木石峁龙山文化(16) 、河南偃师二里头文化(17)、河南郑州二里冈商代墓(18) 、福建漳浦石路乙印纹硬陶文化(19)等都有出土 。其出现的年代在新石器晚期至商中期 ,它与前述璋之形和璋出现的年代都不相符。因此,笔者不认为它是“牙璋” 。按此器有内 ,内有穿和供方便与柄捆扎的脊牙,前端有两锋和刃,器形不方不正 ,很不规则,显然是从古代某种工具 、武器或仪仗器发展演变而来 ,笔者曾定名为“戚”(20) 。
图七 :1至6六器,是林已奈夫《瑞玉》一文定名为“璋邸射”物者。它们的基本形状呈梯形,宽的一边有刃,窄的一边平齐 ,靠边有二个乃至十余个平行穿孔,最早出现在青莲岗文化(21)和潜山文化(22),后来在二里头文化(23) 、陕西神木石峁龙山文化(24)都有发现 ,从制作构造看,亦是捆扎在柄上作工具 、武器或仪仗用 ,或有前几种的象征性用途。可见,它们出现的时间及其造型特点和用途等 ,与笔者考证的璋乃至今仍无实物为证的所谓“璋邸射”一物都无关系,称为“璋邸射”是不妥的 。可仍按今考古界普遍所定“刀”名为宜。
图七 近人推测之“牙璋”和“璋邸射”图
1.“璋邸射”遗物,据林已奈夫《中国古代的祭玉、瑞玉》(下简称《瑞玉》)收录安阳侯家庄殷后期墓出土物绘 ,约1/4.5; 2.“璋邸射”遗物,据《瑞玉》收录南京北阴阳营青莲岗文化出土器绘 ,约1/12 ;3、4 、5.“璋邸射”遗物 ,据《瑞玉》收录西周中期(?)遗物绘 ,3约1/15,4 、5约1/12;6.“璋邸射”,据《瑞玉》收录吴大徵《古玉图考》之图绘(吴氏原书名“笏玉”);7 、8.西周中后期“琰侧”之“牙璋”,出土地不详,据《瑞玉》收录图绘 ,均约1/9。
图三6,是《新定三礼图》一书称为“牙璋”之器 ,形虽像通常的璋,但射端有锯齿状牙,在迄今所知的出土璋中无一实例为佐证 ,很可能是该书作者据注家推测而绘,今人可不作为牙璋例证 。
四 、璋的用途璋之制作 ,着重点当然在于用。那么 ,根据古藉所述 ,究竟璋有那些用途呢?
(一)璋是天子巡守用的礼器。关于璋作天子巡守时的使用情况,郑玄注称:于大山川 ,则用大璋 ;于中山川 ,用中璋 ;于小山川 ,用边璋 。也就是说天子巡守时用大璋、中璋、边璋三种尺寸不同的璋分别用来祭祀大、中 、小的山和河流。但是 ,用这些璋祭祀时 ,按《周礼》原文如何又规定要有“黄金勺,青金外 ,朱中,鼻寸,衡四寸,有缫”的细节和内容?对此 ,注家各说不一 ,至今亦仍无实物为例 ,故有关此段话今难于理解 ,有待今后的科学发掘情况来验证。
(二)璋是兵家的信器,用“以起军旅 ,以治兵守”和“以发兵” 。所用者是“牙璋”和“中璋”两种 。这种璋 ,可能与后来的令箭一样性质,国家或主帅要调动军队和治理军队 ,用它为标志,发给执行者 ,下面官兵见此信物后即遵命照办。
(三)璋是古代祭器之一 。古人视万物为神灵,对它们敬之 。祭祀即是对神灵敬之的表现之一。其中用玉做的器物去祭祀神,则是诸祭物中的最高者。璋是玉制六种祭器(琮 、璧 、圭 、璋 、璜 、琥)中的一种 ,用作祭祀天地和东西南北六个方位之神中的南方神 。南方热,象征火,红色 ,故以“赤璋礼(祭)南方”。
(四)璋是“敛尸”器之一。古代作敛(通殓)尸之物 ,以玉为者为最高级,与璋共同给死者殓葬的还有“六器”中的其它五种器物 ,即琮、璧 、圭 、璜、琥 。用作殓尸时,按前郑(郑司农)和后郑(郑玄)及其它考据家的注诠的情况是这样的 ,即用绳索将“六器”组结在一起 ,然后按不同的方位置尸体的各有关部位 ,以示“象方明神”。它们的具体部位按郑玄的注解是“圭在”(尸体)左 ,璋在首 ,琥在右,璜在足,璧在背,琮在腹 。”按“象方明神”的原话是璧礼天、琮礼地 ,圭礼东方 ,琥礼西方 ,璜礼北方,璋礼南方 。若按郑玄注解是无误的话 ,则尸体的腹“象方”地,背“象方”天 ,首部“象方”南方 ,右侧“象方”西方,左侧“象方”东方,足部“象方”北方。这种方位敛尸法,若尸体入埋时头朝南,伏身 ,即腹朝地 ,背朝天 ,首朝南 ,足朝北 ,左朝东 ,右朝西,与各器“象方明神”正合,而用其它埋葬法如仰尸 、侧尸等则与前述神位不合。凡这些专供敛尸用的“六器” ,古称驵圭、驵璋……等 。
(五)璋是一种“判白”器。所谓“判白” ,是指古代一种判(即区别)真伪事情或物 。使用情况是这样的 :做两件形式大小完全相同 ,但颜色不同,即一为白色 ,一为青色的璋 ,“白藏天子 ,青藏诸侯 。”有事时 ,两者拿出一对照便可识别其中有无真伪。此外 ,似也可用作天子检查诸侯行使权力的正确与否和代表天子去完成任务及使命,或用它的颜色不同来区别是天子还是诸侯 。
(六)璋是一种相互聘请赠送的礼物 。古藉所谓“大璋亦如之 ,诸侯以聘女”和“受夫人之聘璋”等记载 ,即指这一类用途 。这里的“聘”除有请的意思外 ,又有作定婚或结婚的意思。“诸侯以聘女”可解释为诸侯取亲结婚 ,或与某女子定婚 ,“受夫人之聘璋”则可解释为丈夫受已定婚女子之请拟行结婚礼等。凡这类用璋名大璋或聘璋,它起到凭证的作用,事后,这种器则成了纪念性质的珍贵品 。
(七)璋是一种孩子玩弄的吉祥物。古藉所谓“弄璋”即为此类物。中国古代重男轻女 ,生男后又盼其一生平安无事和有美好的品德 。玉障德,又有辟邪之说 。《诗·小雅·斯干》有生儿子后 ,给做一件玩“弄之璋”的记载,便是这个问题的反映 。可见,所谓的“弄璋” ,是既可作玩耍用 ,又有父母亲朋对人男子寄托一定深情厚意的内容 ,即盼其长大成人后有“圭璋之质”。
上面所述璋的用途 ,是从典藉中得到的 ,从科学的角度看,只能作为参考用。其真实性则有待其它情况,特别是科学发掘情况来证实 。现将璋出土情况,与璋的用途作如下探讨。
山西侯马战国盟誓遗址出土的璋 ,是非墓葬中发现璋的例子 ,同时同地发现的还有用途近似的圭、璧等器 ,器上书写墨字(25) 。从出土情况分析 ,它们是特做后埋入坑内的,显然与古代的祭祀有关 。也就是说 ,这里发现的璋很可能是礼南方或有事山川时埋入土中的 。
古墓葬中 ,确有璋发现,其中有的只一二件 ,有的则40余件 。这其中 ,有的可能是受取的聘礼品或用后的纪念品 ,有的可能是供死者在另一个天地中作与身份相关之用,有的可能是陪葬用的。但究竟是作何种用途 ,以往的发掘报告一直未提供直接证据,其真实情况有待今后的考古资料进一步考证。值得注意的是河南琉璃阁76号墓中出土一对大小形状完全相同的璋。据报告者称,它或就是作“判白”用的璋(26)。
按《说文》载 ,璋 ,从玉 。也就是说 ,璋之物应是用玉料制作。但出土物均多用石制作 ,这是何故呢?笔者认为,一种可能是古人视“美石”为玉 ,把一些现在不称为玉 ,而古人认为是玉的材料制作为璋 ,这是古今以来人们视玉材的角度不同所致;另一种可能是许多璋是埋入土中的,或作陪葬的,有的是专作“明器”用 。因此,可以用石代玉或用近似玉的材料制作。
璋之用 ,除文献记述中所列外 ,似还有其它用途 。笔者曾在陕西咸阳博物馆内见一厚重璋,重约10余斤 ,似用蓝田玉而为,据称为秦墓所出 ,惜未知详细的发掘情况 。古文献中只有大小尺寸不同的璋,而未见有重量不同的璋 ,在所见出土璋中,也从未有如此巨大者 ,其用途似很特殊 。又近见陕西秦墓中,发现一些有规律排列成组的璋,各组件数不等 ,这种情况也很特殊 。此外,早期璋,有的置墓中的铜器如鼎内 ,不知作何用。可见 ,璋之用 ,还有许多不解之谜 ,有待更多的考古资料去认识 。
总之,尽管璋之的有些情况尚待研究探讨,但有些情况是清楚的 。如前述 ,璋之形目前可信的只有半圭形一种,其正式生产的年代,目前所知 ,似在西周 ,至汉代 ,作为实物似已消失(最少出土情况是这样) ,只是在一些文字和图案中有所见 。其消失的原因是很多 ,如礼教、制度的变革 ,埋葬风俗的变化等 。
(责任编辑 :李自智)
注 释
(1) 宋聂崇义《新定三礼图》 。
(2) 吴大徽《古玉图考》1889年版 ,上海同文书局。
(3) 日本国林已奈夫 :《中国古代的祭玉 、瑞玉》 ,《东方学报》第40册,昭和四十四年。
(4) 南京博物院:《江苏吴县张陵山遗址发掘简报》 ,《文物资料丛刊》1982年6期图版壹:10 。
(5) 冯汉骥、童恩正 :《记广汉出土的玉石器》,《文物》1979年2期 。
(6) 马得志等 :《一九五三年安阳大司空村发掘报告》 ,《考古学报》1955年第九册 。
(7) 郭宝钧 、林寿晋:《一九五二年秋季洛阳东郊发掘报告》 ,《考古学报》1955年第九册图版伍右下。
(8) 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上村岭虢国墓地》 ,科学出版 ,1959年10月版 ,图版二一 、一○ 。
(9) 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洛阳中州路》 ,科学出版社,1959年1月版 ,图版五三、三。
(10) 郭宝钧 :《山彪镇与琉璃阁》,科学出版社 ,1959年9月版,图版三五:六。
(11) 同注(10)图版一一八 :一三 。
(12)(22) 安徽省文物工作队 :《潜山薛家岗新石器时代遗址》,《考古学报》1982年3期 。
(13)(23) 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二里头工作队:《河南偃师二里头遗址三 、八区发掘简报》,《考古》1975年期 ,图版捌:9。
(14) 杨伯达 、周南泉 :《中国美术全集》工艺美术编9玉器,图版四七“玉七孔刀”,文物出版社1986年7月版。
(16)(24) 戴应新 :《陕西省神木县石峁龙山文化遗址调查》 ,《考古》1973年3期;戴应新:《神木石峁龙山文化玉器》 ,《考古与文物》1988年5 、6合刊本 。
(17) 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二里头工作队 :《1980年秋河南偃师二里头遗址发掘简报》,《考古》1983年3期。
(18) 赵新来 :《郑州二里岗发现的商代玉璋》 ,《文物》1966年1期。
(19) 曾凡 :《福建漳浦新石器时代遗址调查》,《考古》1959年6期 ,图五 。
(20) 同注(14)图版四五说明。
(21) 南京博物院:《南京北阴阳营第一 、二次的发掘》 ,《考古学报》1958年1期,图版伍 :5 、6。
(25) 陶正刚 :王克林 :《侯马东周盟誓遗址》 ,《文物》1972年4期 。
(26) 同注(10)76号墓出土 。
_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