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课甲午战争后民族危机的加深教案
第九单元戊戌变法
导入:1895年 ,随着号称亚洲第一 、世界第六的北洋海军舰队的全军覆没 ,不仅标志甲午中日战争清政府的惨败、战败 ,而且也标志着19世纪60到90年代的“师夷长技以自强”、学习西方仅局限于器物层面的洋务运动的彻底破产 。一个被认为是东亚文明主导的泱泱大国 ,居然被岛国小日本打败,这种震撼是空前的。使中国几千年来形成的天朝上国的那种民族自信 、自豪 、优越感荡然消失 。国人在备受煎熬 、痛苦 、屈辱的同时 ,开始深刻的民族大反思 。以康有为、梁启超为代表的有识之士认识到,只有像日本“明治维新”那样学习西方 ,变法维新 ,建立资本主义制度,才能实现富国强兵,挽救民族危亡。维新变法由此拉开序幕。
导入:今天我们开始学习戊戌变法的历史背景即第一课
第一课甲午战争后民族危机的加深
一、《马关条约》的签订与民族危机的加深
1 、《马关条约》的签订(1895年)
知识回顾:
(1)割地:使中国失去大量土地;使数百万台湾同胞,长期处于日本殖民统治的深重灾难之中 。刺激了列强瓜分中国的野心 。
(2)赔款:加重了人民的负担;列强通过贷款进一步加强了对中国的控制 。
(3)通商 :使列强深入中国内地 ,掠夺中国资源和倾销商品 。
(4)开设工厂:使列强直接掠夺中国的原料和劳动力和市场;沉重打击了中国的民族工商业 。
阅读课本P124页学思之窗 ,想一想,为什么说《马关条约》加深了中华民族的危机?
答:①日本的侵略势力开始进入中国 ;
②刺激了西方列强瓜分中国的野心;
【链接】《马关条约》的签订,充分暴露出清政府腐朽无能 ,刺激了西方列强瓜分中国的野心 ,欧美列强趁机扩大对中国的政治侵略和经济掠夺 。
③总之:中国半殖民地化程度大大加深 ,民族危机空前加深 。
提问 :《马关条约》跟以前的不平等条约相比,内容上最大的不同在哪里?
答 :开设工厂
教师指导 :这说明19世纪末列强侵略中国进入一个新阶段 ,即资本输出的新阶段 。即侵略中国的方式发生了重大变化,由商品输出进入以资本输出为主的新阶段。
2 、西方列强侵华方式的变化 。
①由商品输出为主→资本输出为主
【链接】这正吻合了帝国主义资本输出的阶段特征,对资本主义国家的经济掠夺来讲,资本输出比商品输出更加有利 。
②由直接割地→强占租借地、划分“势力范围”
【链接】这是中国人民多年反抗的结果 ,也是帝国主义国家相互矛盾的结果之一 。
提问:通过对学思之窗的分析 ,我们知道《马关条约》大大加深了中华民族的危机 ,那么民族危机有哪些具体的表现呢?
3、民族危机加深的具体表现及影响
(1)经济上 :资本输出
提问 :资本输出主要有哪几种方式?分别有何影响?
(先重点讲借款及影响 ,再讲其他资本输出的方式及影响 ,然后小结)
教师指导:(由学生填表)
方式
影响
为清政府提供贷款
进一步控制了中国的经济命脉,扩张了在华的政治势力
争夺修筑铁路的权利
控制了铁路沿线的土地和资源
争夺开采矿山的权利
掠夺矿藏,使中国重工业无从发展
开设工厂
直接利用中国廉价的原料和劳动力 ,将商品倾销到中国内地;把中国变成它们工业品的独占市场 ,严重阻碍了民族工业的发展
开设银行
成为列强资本输出的主要工具,控制了中国的财政 、金融和贸易 ,获取更大利益
▲重点讲述借款:阅读教材P125页《清政府向俄、法、英 、德贷款》的表格 ,提问:
(1)主要贷款的国家有几个?这些贷款有何特点?
(2)甲午战后,清政府为什么要向帝国主义国家举借外债?
(3)帝国主义国家为什么要争做中国债主?
▲答:(1)俄 、法 、英、德四个国家 。特点 :数额巨大 ;附有苛刻的政治条件:如①海关税收和内地税作抵押;②外国人参与海关管理和控制海关 。(注 :英国人长期控制中国海关管理权)
(2)《马关条约》规定的赔款数目空前巨大(2亿两加三千万赎辽费,合计2点3亿两) ,清政府当时每年财政收入只有白银8000万两 ,而赔款几乎是这个数字的三倍,必须在三年内付清。为了偿付巨额战争赔款,清政府只有举借外债。
(3)原因 :第一 ,列强有钱可贷 ,经过第二次工业革命和殖民掠夺积累了大量过剩资本,帝国主义为获取高额利润急欲向中国贷款和投资 。第二 ,这些借款附有苛刻的政治条件,不仅可以控制了中国的经济命脉 ,还可以扩张了在中国的政治势力 。因此 ,为了争做中国债主帝国主义列强之间 ,纷纷展开了激烈的争夺 。
小结:总之,列强通过资本输出加强了对中国经济、政治的控制 ,使民族危机加深。
(2)政治上:掀起“瓜分中国”的狂潮
方式 :A、强占租借地;
B、划分“势力范围”;
C 、美国提出“门户开放”政策(实质 :“利益均沾”,分享其他列强的在华侵略权益)
【知识链接】
租借地 :列强利用武力强占 ,然后通过不平等条约,用定期租借的方式,将他国领土的一部分借去使用 ,借去的地区称租借地 ,租借期长短不一,最长不得超过100年 ,期满归还 。
势力范围:是指列强凭借其军事 、政治 、经济力量控制殖民地或半殖民地国家的全部或部分领土,作为他们自己的“势力范围” ,宣称它享有独占的权利 ,不许其它国家染指 。
列强在租借地和势力范围内都享有绝对的行政、司法、立法权。
教学活动安排 :联系教材P125页《时局图》和《列强瓜分中国势力范围简表》 ,请六位同学分别扮演英(朱晓思)、法(潘粤萍) 、德(付家辉) 、日(左家辉)、俄(吴迪)、美(程立康)六个帝国主义国家 ,请说出所扮演国家在《时局图》中的象征动物和在华主要势力范围。
提问 :美国的势力范围在哪里呢?没有 ,在列强瓜分中国的狂潮中,美国可以说是姗姗来迟(所以鹰要拼命地往中国飞呀飞)。当时美国正忙于美西战争 ,与西班牙争夺,正忙于对菲律宾、古巴的掠夺。当美国把西班牙搞掂之后 ,把侵略的目光投向中国的时候 ,中国已经被瓜分殆尽,于是美国提出所谓的“门户开放”政策 ,强烈要求各个帝国主义国家在华的租借地和势力范围向各个帝国主义国家相互开放 ,为美国势力进入中国创造条件 。因此美国的“门户开放”政策的实质是 :分享其他列强的在华侵略权益 ,即“机会均等 、利益均沾”。
本子目小结 :总之,甲午战争《马关条约》签订后,帝国主义国家大肆向中国进行资本输出,掀起“瓜分中国”的狂潮 ,民族危机空前加深 。民族危机也加剧了清政府统治的危机 。
二 、清政府的统治危机
(1)财政危机 :
原因:①偿还外债本息 ;
②天赋收入锐减 ;
③财政支出庞大 。
举措 :举借内债
节支增收(1)增加地丁银等旧税的征收税额 ;
(2)降低官员薪俸 ;
(3)裁减军队,节省军费开支;
(4)加强鸦片税的征收 ,增加商税以及扩大纳官等 ;
(5)放宽对民间设厂的限制 。
结果:遭到官员的抵制 ,成效甚微 。
(2)政治危机 :阶级矛盾和社会矛盾更加激化。
【知识链接】许多不法官员趁机巧立名目 ,中饱私囊 ,将沉重的负担转嫁到人民身上 ,使得阶级矛盾和社会矛盾更加激化,由财政危机引发政治危机,清朝统治危机进一步加剧。
导入 ;在腐朽的封建制度里 ,在帝国主义纷纷侵略的间隙里,中国社会内部新的经济因素暗自生长着……
三、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初步发展(19世纪末)
1 、发展状况:
提问 :甲午战后 ,民族工业发展状况如何?(具体:商办企业在甲午战争前后 ,厂数 、资本额 、所占的比重发生了怎样的变化?主要是什么类型的工业?这说明了什么?▲培养从材料中提取有效信息的能力)
①商办厂矿数量增加 ;
②投资总额迅速增长;
③商办占总资本额的百分比大大超过官督商办、官办 ;
④主要是轻工业。
说明 :甲午战争后 ,民族资本主义工业获得初步发展 。
提问 :甲午战争后中国民族资本主义初步发展的原因有哪些?
2 、初步发展的原因 :
(1)帝国主义侵略的加剧 ,自然经济进一步解体 ,客观上为资本主义发展提供了一些条件(客观原因);
甲午战争以后 ,资本输出成为帝国主义对华进行经济侵略的主要方式 ,同时商品输入仍然在继续扩大 ,加剧了中国社会自然经济的进一步解体 ,在客观上也使中国城乡商品经济有所发展 ,为中国民族工业的发展创造了某些条件和可能(提问)(有利于引进技术设备 、劳动力 、市场等条件)
(2)一些爱国工商人士发出“实业救国”的呼声(主观原因) ;
(3)清政府为了扩大税源,解决财政危机 ,放松限制 ,允许民间设厂(最主要的原因) 。
3 、初步发展的特点 :①资金少、规模小、技术力量薄弱 ;
②主要投资于轻工业 ;
③发展遇到重重阻力和困难
4.发展困难(发展遇到重重阻力和困难)的原因:
①自身“先天不足 、后天畸形” ;
②受到外国资本主义和本国封建势力的双重压迫(在帝和封的夹缝中生存和发展) ;
【知识链接】哪里有压迫哪里就有反抗,新兴的民族资产阶级迫切要求实行政治改革 ,改善社会环境 ,为发展资本主义开辟道路 。
5 、影响 :
(1)民族资产阶级作为新的政治力量登上历史舞台;
(2)资产阶级维新派掀起旨在救亡图存的维新变法运动 ;
(3)资产阶级革命派,发动了旨在推翻清王朝 、建立共和国的辛亥革命 ;
(4)民族资产阶级上层中的一些人 ,把“振兴实业”看作决定国家命运的根本问题,倡导“实业救国” 。
【本课小结】甲午战争后帝国主义对中国的侵略加剧,经济上大肆资本输出 ,政治上掀起瓜分狂潮,使中国民族危机空前加深;民族危机加深又加剧了清政府的统治危机。这两点为戊戌变法准备了政治条件。甲午战争后 ,民族资本主义获得初步发展,为戊戌变法准备了经济和阶级条件。外患与内忧 ,以及民族资本主义的初步发展 ,共同推动着“救亡图存与发展资本主义”相结合的维新变法运动的到来。
第一课甲午战争后民族危机的加深(板书设计)
一 、《马关条约》的签订与民族危机的加深(政治条件)
1、《马关条约》的签订
2 、列强侵华方式的变化
3 、民族危机加深的表现及影响
(1)经济 :资本输出
(2)政治 :瓜分狂潮
二 、清政府的统治危机(政治条件)
财政危机→政治危机
三 、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初步发展(经济和阶级条件)
1、发展状况
2 、原因
3、特点
4、困难
5 、影响
民族危机的加深(政治条件)
清政府的统治危机(政治条件)
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初步发展(经济和阶级条件)
1881年8月3日 ,洋务运动的领军人物曾国藩的长子、中国驻英公使曾纪泽抵达纽卡斯尔,亲手将一面长方形的黄底青龙旗升上桅杆 ,超 、扬(“超勇”和“扬威”)二舰正式交付使用 。这是清朝第一次将龙旗当作国旗使用 。从此,北洋龙旗不但代表着北洋海军也代表着大清帝国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