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威教育目的观的解读与感悟
——《民主主义与教育》读书汇报
姓名 :陈煌
专业 :教育学
学号:2013010001
2014年11月
摘要 :杜威是美国实用主义哲学家和教育家 ,其《民主主义与教育》全面阐述了实用主义教育理论。在这本书中 ,有许多闪耀着智慧光芒的论点 ,如教育即生活 、教育即生长和以儿童为中心。但其教育目的观常被人误读成教育无目的 ,因而遭受着众多的指责和非难 。本文从杜威的教育目的观出发,谈谈自己的理解与感悟 ,并以此来了解杜威的教育思想 。
关键词:杜威教育目的理解与感悟
杜威在《民主主义与教育》一书中 ,对教育有着深刻的审视与看法。对教育目的,他在书中多次提出“教育过程本身没有目的”、“教育本身就是目的。除此之外没有其他目的”加上他富有个性的独特表达 ,很多人认为杜威主张教育无目的。本人认为 ,杜威并不认为教育无目的,只是对现实的教育目的不满 ,并主张他自己的教育目的观。
一、杜威教育目的观的解读
(一) 、杜威教育目的的本来含义
在《民主主义与教育》一书的第八章,杜威专门论述了教育的目的。杜威的教育无目的论完整的表述是“教育过程在它自身以外无目的 ,它是它自己的目的”换句话说 ,教育目的寓于教育过程 、教育活动之中 ,它是不断发展变化的活动中产生的疑难问题所形成的副产品 ,是教育活动设计的结果或预期的后果。而不是由教育过程以外的社会、政治需要所决定的 。他说,教育本身无目的 ,只是人,即家长和教师等才有目的,我们探索教育目的时,并不要到教育过程以外去寻找一个目的,使教育服从这个目的。
杜威这里所说的 ,其实并不是说教育真的没有目的,只是反对教育过程以外的目的。杜威写到 ,当我们把教育过程内部的目的和从教育过程以外提出的目的进行比较,当社会关系不平等均衡时 ,一定会出现后一种情况,在这种情况下,整个社会的某部分人将会发现他们的目的是由外来的命令决定的 ;他们的目的并不是从他们自己的经验自由发展而来 ,他们有名义上的目的 ,并不是他们自己的目的 ,而只是达到别人比较隐蔽的目的的手段 。
教育无目的是指教育没有终极的目的,目的是暂时的。杜威说 ,因为目的总是和结果联系着,如果学生学习的目的来自于老师的命令,那么学生的学习的顺序来自于功课制定和别人的指令,谈什么教育目的就是废话 。目的所包含的意思 ,是指有秩序的 、安排好的活动,在这个活动中 ,秩序就是循环地完成一个过程。由此可以看出 ,杜威的教育无目的 ,是反对教育的终极目的,因为教育即生活 、生长 ,是一个动态的过程,教育的目的在这个过程中而不是外在的强加 。
(二) 、杜威对良好教育目的论述
在教育目的这一章里"杜威首先论述了目的的性质 ,指出目的是和结果联系着,是一个预见的目标 ,但与结果并不等同 ,目的与所指定的活动有内在连续性 ,有目的的行动与明智的行动是一回事 。其次 ,论述了良好目的应符合三个标准 :所确定的目的必须是现有活动的产物;目的必须是灵活的 ;目的必须使活动自由开展 。杜威把教育目的划分为内在的和外在的。内在目的是指活动内部产生 ,其作用是使活动可以继续下去,它是指导活动进行的计划始终既是目的又是手段,目的与手段的区分只是为了方便 ,每一目的的实现又成了下一目的的手段。外部的目的观把手段和目的分离,具有静止的性质 ,这种目的始终被看成固定的。
杜威还论述了良好目的应具备的几个特征 :教育目的必须根据受教育者的特定个人的固有活动和需要;一个教育目的必须能转化为与受教育者的活动进行合作的方法 ;教育者必须警惕所谓一般的和终极的目的。他之所以如此细致 、深刻的论述目的的性质、作用、良好目的的特征,还区别了内在目的和外在目的 ,又将其运用到教育中,当然不可能是为论证教育没有目的做准备 。
(三) 、杜威的教育目的是培养民主社会的公民
杜威热衷于民主社会 ,认为那是人类最好的联合生活方式 。民主政治热心教育,一个民主的政府 ,除非选举人和受统治的人都受过教育 ,否则这种政府就是不能成功的 ;民主的社会既然否定外部权威的原则,就必须用自愿的倾向和兴趣来替代它,而自愿的倾向和兴趣只有通过教育才能形成。从这里我们可以清晰地看出 ,杜威的教育目的是要为民主社会培养公民 ,使他们适应民主社会同时又促进民主社会的进步 。从这个层面上讲 ,杜威所谓的以内在目的取代外在目的 ,其实是在否定现实的外在目的之外又有一个更大的外在目的 ,即民主社会。
二 、对杜威教育目的观的感悟
(一)、教育目的不应是教育的全部
纵观古今中外的各种教育形式,我们不难发现,教育总是在实现各种各样的目的,或者说各种各样的目的通过教育来实现。教育似乎成为了实现各种目的的工具,父母教育子女,使他们能过目前的日子;君主教育臣民 ,成为他们使用的工具。
在这种工具主义的理念下 ,教育本身并不为人所关注 ,人们只关注教育的目的或结果。赫尔巴特的教育是为了培养儿童性格的道德力量,为了能够实现这目的 ,他把手段分为管理、教学和训育 ,强调纪律 ,要求在一定的情况下 ,采取威胁与惩罚的手段 ,甚至主张体罚 。斯宾塞的教育目的是为了未来美好生活作准备,这意味着儿童在接受教育的过程中,其生活不一定是美好的 。无论是赫尔巴特还是斯宾塞 ,他们的教育最终都沦为实现这种外在目的的工具和手段。在教育过程中 ,儿童的尊严和个人的价值都被扼杀;在这种工具主义理念下 ,人们所理解的教育只不过是将儿童培养成社会所需要的有用的人,而忽略教育的本质内涵是什么。
教育的真谛不是为了现实的需要,而是未来人类更好的可能。教育要传授知识和规范 ,拥有知识和规范的人可以更好地服务于国家 ,可以使国家强大,但由此我们就可以理直气壮的让受教育的人在痛苦中学习吗?用目的的重要性来否定过程的意义,人类已经错了很久 。教育过程是教育的重要部分,教育过程是不是有意义的 、符合道德的 、可以接受的 ,是不是满足受教育者需要的 ,这关系到教育的纯度。教育应使儿童自己发现并培养自己的潜能,为儿童未来的发展提供可能 。而不是通过外在的强加的目的 、忽视儿童本身的一致的目标,以专断的和从外部强加的命令式的计划代替了发展 ,只能是去扼杀儿童成为他自己的可能性 。
本真的教育既是授人以生存的手段与技能 ,使人把握物质世界的教育 ,又是导人以生存意义与价值 ,使人建构自己意义的教育是二者的协调与统一 。杜威将教育外在目的与内在目的有效结合起来 ,在朝向遥远未来目标的同时,注重个人意义世界的建构,强调教育过程中学生课堂生活质量的提高 ,从而使教育由一种手段转变为一种自在的生活方式 。教育要传授知识 ,但教育更要重视人在其中的地位。
杜威的理论 ,为我们思考教育的内涵提供了新的思路。不要把教育的某一部分弄成领导地位 ,其他的成为附属品 ,就如教育目的统领其他教育因素。把教育从一种手段变为一种生活方式 ,个人本位与社会本位的对立、教师中心与儿童中心的对立等问题或许可以消弭 。
(二)、重视受教育者的主体作用
杜威启示我们 :教育应该是学生的一种生活方式,教育本身就是目的而不仅仅是为美好生活做准备 。只有认识到这一点,才能真正去关心学生的生活世界 ,关注学生的现实世界而不是未来世界 ,从学生生活的角度去理解教育 ,对待教育 。但长久以来,教育预备说牢牢控制着教育观念 ,教育变成了手段,而忽视了教育内部本身的目的 。儿童的地位 、儿童的需要常常被忽视 ,儿童成为了被动的学习者 。杜威说 ,把教育看做为将来作预备,错误不在强调为未来的需要做准备,而把预备将来作为现在努力的主要动力。儿童在学习中 ,很少感觉到现在的快乐与意义 。就像我们中国学生曾经或现在正在经受的应试教育一样,读书是为了应试,因为通过了考试 ,未来就会光明 。应试教育就是在这种教育为未来作预备的旗帜下大行其道。在应试教育下,教育只是手段,目的在教育之外 ,由此导致的问题是很严重的 。杜威对此不良后果的表述是:一、丧失动力,原动力未被利用;二、助长了犹豫不决和拖延 ;用传统一般的期望和要求替代受教育者个人的特殊能力的标准 ;最后 ,它使人不得不极大地求助于利用外来的快乐和痛苦的动机。最后一点是值得特别关注的,杜威在书中所说,如果预期的未来和现在的可能性割裂,就没有激发和指导的力量 ,必须另外搭上一些东西,才能发生作用 。于是就采用威逼利诱的方法 ,以奖赏为诺言 ,以痛苦作威胁 。在传统的教育中正是这样 ,因为所教的都是未来的准备 ,学生本身对所学的并不感兴趣 ,于是教育基本上都不得不诉诸于各种惩罚的制度。在长久以来的教育中 ,各种惩罚包括体罚,无一不是以为学生的未来好而实施的。
由此观之 ,杜威所说的,教育除了它本身之外没有其他目的是很有道理。这种教育目的论 ,否定和批判了外在的强加的目的 。更重要的是 ,杜威看到了人的主体作用的存在 ,在尊重主体存在和自我发展的“人”的基础上,提出教育的起点是儿童及其本性 ,终点是民主社会。教育是为儿童提供条件 ,一切须从儿童主体的角度进行,以儿童的兴趣、经验等来统一教育的一切 ,把教育放到更高的形态 。认为整个教育过程应是民主的、人道的 ,尊重每个发展阶段的合理性。最终才能是民主的 ,不符合这个标准的被称为非民主的教育 。杜威所传递的现代教育的核心是以儿童为中心 ,肯定儿童的价值和需要 ,重视儿童的主体作用 。这种对儿童 、对受教育者的肯定 ,在今天还具有很强的现实意义 ,我们国家在推行素质教育的过程中这种主体性的重视还不够,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
(三)、克服急功近利 ,教育应关照现实与未来
在对杜威的教育目的论的理解与利用 ,要努力避免急功近利,保持现实与未来间的平衡。杜威的实用主义教育思想,特别重视现实的实用 ,是有其价值的 ,对现实中忽视儿童现实的需要有积极的启发 。但教育必定是有为未来做准备的性质 ,但不是教育的全部 ,教育需在现实和未来间达成动态的平衡,真正的教育具有现实和未来的两重性质。
我们现在的教育的病症之一就是急功近利 ,这种急功近利来自于教育是为未来做准备 。所以我们都热切的希望尽快跳过教育过程来达到教育目的,用杜威的话说 ,这不过是自欺欺人和浪费时间。当我们接受杜威的实用主义教育思想后 ,还必须克服另一种急功近利。当我们追求现实的实用 ,是不是就可以忽视未来?毋庸置疑 ,未来是教育的应有之义,问题在于该怎样去达到未来 。杜威反对的是只重视未来 ,完全把教育当作实现未来目的的手段而忽视现在 ,这样达成的未来是痛苦和无效的 。当我们注重现在学生学习的需要 、感受和可接受能力 ,教育才发挥了它的作用和功效 ,未来才是真实可靠的。用杜威的话就是,随着现在于不知不觉中进入未来 ,未来也就被照顾到了。致力于现在,未来自来 。
总之 ,杜威的《民主主义与教育》一书 ,能同《理想国》 、《爱弥儿》并列,正是在于其对教育的重大启发价值 ,让人换个角度去思考教育 。无论是对杜威的赞誉和批判都应实事求是,理解其中蕴含着的宝贵思想 。杜威不是一无是处也不是十全十美 ,只要其能为教育提供发展的力量,他就是有价值的 。杜威的教育目的论是在他的民主思想 、教育即生活 、生长和全部经验下产生的 ,有不足 ,但更多的是启发 。望我们的教育,能改变教育的工具主义 ,使教育成为真正的教育 ,而不是任何外在的强加的目的的手段。
参考文献
1.杜威著.民主主义与教育【M】.王承绪译.北京 :人民教育出版社2001
2.顾红亮.实用主义的误读[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0
3.孟宪承.教育概论【M】.北京:商务印书馆,1933.
4.夏正江 ,杜威教育目的论略.教育理论与实践【J】十四卷.199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