巧借符号,吟咏诗韵作者 :吴军来源 :《中学语文·教师版》2017年第03期
如何更好地加强诗文诵读呢?有经验的朗读者往往在分析体味诗歌的过程中做些符号标记,以清楚准确地记录下自己对作品的理解 ,更好地提醒自己朗读时对语气语调的把握。我们把这些标记称作“朗读符号” 。目前,朗读符号还不像标点符号那样,有着统一的标准。但我们可以本着切实可行、益于朗读和便于操作的原则 ,拟定一些朗读符号辅助诵读。
苏教版高中语文教材曾做过此类尝试。在必修三“祖国土”专题“颂歌的变奏”版块的“文本研习”中 ,教材曾向学生介绍过六种常用朗读符号,分别为“?重音”“/停顿”“→平行语势”“↗上行语势”“↘下行语势”“—延长” 。这些朗读符号有效地辅助学生诵读该版块的现代诗歌 。可不知什么原因,改版后的苏教版教材却将该项内容删去 。这项有益的尝试没有进行到底 ,实在可惜 。
在教学实践中,我引入“朗读符号”这一特色内容,并努力将之应用于诗歌教学 ,以便更好地辅助学生吟诵出诗歌的韵味 。下面我将以《将进酒》为例,介绍朗读符号在诗歌吟诵教学中的运用。
《将进酒》是人教版选修教材《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第三单元的第一首诗歌,这一单元主题是“因声求气,吟咏诗韵” ,以指导学生学会吟诵诗歌为主要教学目标 。所谓因声求气,是指我们首先要掌握诗歌节拍 、用韵等诗律特点,然后才能领悟其中特有的韵律感和音乐美。所谓“吟咏诗韵” ,是指我们除了应该掌握作品本身的声律特点外 ,更要用心揣摩作品中词句声音上的情感色彩和作者的情绪变化 ,在缓急 、曲直的语调中 ,融入自己的感情,声情并茂地朗读、吟咏 。为引导学生更好地诵读《将进酒》,我尝试引入了诗歌节奏、诗歌韵律 、语调高低 、语音轻重、语速缓急五类朗读符号。
一 、诗歌节奏符号
郭沫若曾经说过 :“节奏之于诗 ,是她的外形,也是她的生命。”节奏会把人的感官牢牢牵于诗歌当中 。会把读者的思绪的顺序及过程控制在诗歌所要表达的范围内 ,不会外泄,也不会偏颇 。读者可以通过节奏把诗歌中最为深层次的情感展露于外。五言诗的节奏一般每句有三个节拍 ,“二二一”或“二一二”;七言诗的节奏一般每句有四个节拍,“二二二一”或“二二一二” 。人们习惯于用停顿符号“/”来划分节奏。据此,学生便将诗歌节奏划分为 :
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 。君/不见/高堂/明镜/悲/白发 ,朝如/青丝/暮/成雪……
读着读着 ,有同学就提出异议 :这首诗酣畅淋漓 ,豪情万丈,一词一拍停顿过多 ,节奏缓慢 ,无法读出李白的那种豪放之情 。于是大家反复诵读探究 ,最终后将诗歌节奏划分为 :
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 ,奔流到海/不复回 。君不见/高堂明镜/悲白发,朝如青丝/暮成雪……
“三四三四三”的节拍不光加快了节奏 ,诵读出两组排比长句挟天风裹海雨的气势 ,还形成了一种回环往复的咏叹韵律 。
二、诗歌韵律符号
诗歌的韵律主要体现在平仄和韵脚上,平指阴平 、阳平 ,仄指上声、去声和入声。韵脚是诗歌中句末押韵的字 ,要读得适当长一些,响亮一些。非韵脚的句末字要读得轻缓一点儿 ,以使上下句音节和谐 ,整首诗琅琅上口 ,产生独特的音韵之美。我选用了“▲”“▼”两种符号,“▲”为平韵韵脚 ,“▼”为仄韵韵脚 。寻完韵脚后 ,学生们吃惊地发现这首诗居然有六类韵 ,分别为 :
1.来、回(押平水韵中的上平十灰韵);
2.雪 、月;
3.来、杯(押平水韵中的上平十灰韵);
4.生 、停 、听 、醒、名;
5.乐 、谑、酌(押平水韵中的入声十药韵) ;
6.裘、愁(押平水韵中的下平十一尤韵) 。
探究过后 ,学生惊喜地发现:韵脚的变化往往也意味着诗人情感的变化 。开篇描写壮观的黄河水一去不回,暗含诗人时光易逝的悲叹;随后由人生苦短的悲伤引发及时尽欢的感叹 ;进而提升到“天生我材必有用”的自信和“会须一饮三百杯”的豪举 ;接着诗人频频举杯劝酒 ,酒酣耳热之后,狂放高歌 ;歌声中 ,诗人愤怒地喊出 :“主人何为言少钱,径须沽取对君酌 。”情感由狂放转为激越愤懑;最后愤怒之极的诗人彻底癫狂了,提议典裘当马 ,一销万古愁 。六类韵分别照应着诗人六种情感变化:慷慨生悲——转悲为欢——自信豪放——激越愤懑——愤极而癫。可以说 ,把握了韵脚的变化 ,也就间接把握了诗人情感的变化 。
三、语调高低符号
语调是为了表达某种思想感情 ,强调某种表达效果而在读音上表现出来的高低、升降的变化 。不同语调感的诗歌 ,赋予了诗歌不同的韵味 ,增强了诗歌的艺术感染力 。吟诵《将进酒》,我们可在了解诗人情感变化的基础上 ,选择恰当的语调来演绎 。根据表示的语气和情感态度的不同 ,语调可分为四种 :升调 、降调 、平调 、曲调 。
1.升调(↗) ,前低后高 ,语势上升 。一般用来表示疑问 、反问、愤怒、惊叹等语气 。
2.降调(↘),前高后低,语势渐降 。一般用于陈述句、感叹句 、祈使句,表示沉痛、悲愤,也可以用于肯定 、坚决 、赞美 、祝福等感情 。
3.平调(→) ,这种调子 ,语势平稳舒缓 ,没有明显的升降变化,用于不带特殊感情的陈述和说明 ,还可表示庄严、悲痛 、冷淡等感情 。
4.曲调(↗↘) ,语调曲折变化 ,或先升后降 ,或先降后升,往往把句中需要突出的词语拖长着念,这种句调常用来表示讽刺 、厌恶、反语 、夸张 、双关 、特别惊异的句子中 。
以诗歌前两组长句为例 ,学生在经过在经过反复吟诵后 ,确立了这样的语调变化 :
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
君不见→高堂明镜→悲白发↘ ,朝如青丝↗暮成雪↘ 。
开篇两组长句极有气势,犹如挟天风裹海雨 ,向我们迎面扑来 。前半句写大河之来势不可当,连用两个升调,犹如一浪高过一浪的黄河之水从天而降 ,极能表现波澜壮阔令人惊叹的场面 ;后半句言大河之去势不可回,连用降调,暗含时光一去不复返的悲凉,一涨一消间形成舒卷往复的咏叹韵律。第二句前半句由黄河的伟大永恒衬托人生的渺小脆弱 ,语调低沉平缓。后半句用夸张的手法极写人生之短如朝暮之间 ,语调先升后降 ,强烈对比之下,更显其悲 。
四 、语音轻重符号
在吟诵中 ,为了准确地表达语意和思想感情 ,有时强调那些起重要作用的词或短语,被强调的这个词或短语通常叫重音 ,重音既有语法上的重音,也有强调的重音,还有感情的重音 。朗读时,必须区分诗句中哪些词是主要的,哪些词是次要的,并使次要的词从属于主要的词。一般来说,一句诗只能有一个主要重音。突出重音 ,即可用力重读 ,也可用轻音来衬托 。我们往往用“??”表示重音,读时饱满有力 ;用“△△”表示轻读 ,读时声音放轻放低。
在吟诵“烹羊宰牛且为乐 ,会须一饮三百杯”时 ,学生反复试读,在语音的轻重上发生了争执 ,有的同学认为存在两个重音“且为乐”“三百杯”;有的同学则认为只有一个重音“三百杯” 。争论不下 ,学生将裁决权交给了老师。我没有先回答,而是先介绍《世说新语》中记载的“三百杯”的典故 :“袁绍辟玄 ,及去,饯之东城。欲玄必醉 ,会者三百余人 ,皆离席奉觞,自旦及暮 ,度玄饮三百余杯,而温克之容 ,终日无怠 。”并反问学生 ,李白问什么要用这一典故?经过探究,学生达成一致意见:李白运用郑玄被国家征召后与朋友豪饮三百杯的典故 ,能更好地表达了诗人积极用世的迫切愿望 ,此句为主 ,应着力渲染 ,重读“三百杯” 。为突出这一重音,上句“烹羊宰牛且为乐”为宾,应轻读 。此类句子还有“古来圣贤皆寂寞 ,惟有饮者留其名”“主人何为言少钱,径须沽取对君酌”,为突出重音“留其名”“对君酌”,前句都应轻读 。
五、语速缓急符号
在吟诵中 ,适当掌握语速的快慢 ,可以更好地表现诗歌的内容,渲染诗歌的氛围 ,增强诗歌的表达效果。一般说来 ,热烈 、欢快 、兴奋、紧张 、激昂 、愤怒、驳斥、申辩的地方速度要快一些;平静 、失望 、庄重 、悲伤 、沉重 、追忆的地方速度要慢一些 ;而一般的叙述 、说明、议论则用中速 。我们可以引入“⌒”来做连音符号 ,读的时候要连贯而迅速;还可引入“——”来做延音符号 ,读时声音缓慢延长 。
语速的缓急除了感情变化的需要之外,还可从句式的变化上去做探究 。例如“岑夫子 ,丹丘生 ,将进酒 ,杯莫停,与君歌一曲 ,请君为我倾耳听”一句 ,四个三言短句的忽然加入 ,使诗歌的节奏富于变化,应该快读,让人感受到诗人席上频频的劝酒声 ,接下来由三言变成五言 、七言,语速渐慢 ,以突出诗人发出邀请呼唤的郑重。同样在吟诵“五花马 ,千金裘 ,呼儿将出换美酒,与尔同消万古愁”时 ,诗歌的句式也发生同样的变化,几个短句忽然加入 ,让诗歌的旋律加快 ,让人充分感受到诗人的癫狂之态 ,要拿千金换美酒的急迫与执着 。前三句应一口气快读 ,读到“换美酒”时语气语调要刻意夸张并停顿,为最后的高潮蓄势 。读到“与尔同销”是可两字一顿并放慢速度,再用夸张语调读最后三字 ,“万”“古”“愁”之后皆当有延长音——这是全诗的高潮 ,须有强大的声势,才能显示诗人愁之深之重 。
《将进酒》虽然篇幅不长 ,却五音繁会 ,气象不凡,尤其是音韵、节奏随着诗情的起伏,时缓时急 ,忽高忽低 ,曲折回环 ,奔腾向前 ,诵读难度特别大 。朗读符号的引入 ,可以让学生准确地记录下对作品的理解,朗读时更好地把握语气语调 ,充分感受吟诵渐渐入味的快乐。
[作者通联 :杭州市第七中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