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设计小学语文 高段
浓浓的故国情
——《怀念母亲》课堂实录
襄阳市襄州区张湾红星小学 丰丽
教材分析:
《怀念母亲》 是六年级上册第二单元第二篇课文, 单元的主 题是“祖国在我心中” ,围绕着这个专题安排了四篇课文:《詹天 佑》 、 《怀念母亲》 、 《彩色的翅膀》 、 《中华少年》这四篇课文都是 歌颂炎黄子孙 、 海外赤子的爱国情怀。 这是一组培养学生热爱祖 国的好教材。 《怀念母亲》是季羡林所写,课文以回忆的形式, 介绍了作者对两位母亲——一位是亲生母亲,一位是祖国母亲 “同样崇高的敬意和同样真挚的爱慕” ,充分表达了作者对亲生 母亲永久的悔恨,对祖国母亲不变的爱意 。课文结构分明,层次 清晰,借助日记 、散文摘抄的语段,充分表达了对两位母亲的怀 念, 字里行间充分流露了作者的真情实感。 编排这篇课文的目的, 一方面在于从多个角度表现本单元的主题——祖国在我心中; 另 一方面, 学习在读懂课文的基础上, 体会关键词句在表情达意方 面的作用 。同时《怀念母亲》这篇文章是在学完《詹天佑》后知 识、能力及情感得到训练 、储备 、渲染后的一个巩固训练篇目。 前面的学习为后面的学习作准备, 后面的学习是前面学习的深化 和发展 。
编排这篇课文的目的, 一方面在于从多个角度表现本单元的 主题——祖国在我心中;另一方面,学习在读懂课文的基础上, 体会关键词句在表情达意方面的作用 。同时《怀念母亲》这篇文 章是在学完《詹天佑》后知识 、能力及情感得到训练、储备 、渲 染后的一个巩固训练篇目 。 前面的学习为后面的学习作准备, 后 面的学习是前面学习的深化和发展。
学情分析
作者对母亲和祖国的深厚感情, 学生缺乏现实体验 。 因此在 感受作者情感方面会存在一定的困难, 教师在教学中引导学生抓 住那些表情达意的关键词句, 通过朗读感悟, 理解作者对两个母 亲同样崇高的敬意和同样真挚的爱慕 。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1 、能够准确认读课文中生字词,能记住“朦胧”的拼读、 “挚” “频” “斑”的写法 。
2、能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说出课文的主要内容。
过程与方法:
揣摩重点语句, 感受课文朴实的语言中所含的复杂的思母与 思国之情。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 、 感受作者对两个母亲同样崇高的敬意和真挚的爱国情意。
2、培养热爱祖国母亲的情怀 。
学习重点:
引导学生抓住那些表情达意的关键词句, 通过朗读感悟, 理 解作者对两个母亲同样崇高的敬意和同样真挚的爱慕 。
学习难点:
学生对作者情感的深刻体验。
教学准备:
教师 :有关资料和重点语句的课件和写母亲的诗歌 、 名言等 。 “感动中国”之季羡林的视频 。歌曲《我的中国心》 学生 : 收集有关母亲的诗歌、名言、故事 。
搜集关于季羡林的资料 、阅读文章《永久的悔》 、 《我的中国 心》的歌。
课时安排:二课时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师:母亲,多么熟悉的字眼,多么亲切的称呼,我们曾无数 次呼唤着母亲, 无数次沐浴着母亲的爱 。 让我们一起轻轻地喊一 声——母亲 。
(生齐声喊)
师:你脑海中浮现怎样的形象?用一两个词语来形容。 (生练说:的母亲)
师:母亲,人世间最深情的呼唤,人心里最温馨的字眼 。北 大教授季羡林也是一个深爱母亲之人, 写下了一系列讴歌母亲的 文章,可在他《怀念母亲》一文中,却写到他有两个母亲,而且 都让他深切怀念,这是怎么回事呢?让我们一起走进《怀念母 亲》 。 (板书:怀念母亲)
生齐读课题,读出“怀念”的情感。
【设计意图:这节课的导入, 我从直接点出课文的中心思想 入手, 从学生的生活实际入手, 不仅训练了学生的口语表达能力, 同时也激发了学生对母亲的情感,唤醒了学生生活中的情感体 验,为学生在下一步课文学习中的感受 、理解 、体验打下坚实的 情感基础 。 】
二 、自主预习,探究阅读
师出示 “真挚” “食不下咽” “寝不安席” “频来入梦” “朦胧” “可见一斑”等词语检查学生读音
生:介绍文章作者及作品
(学生交流,教师多媒体出示补充)
师:作者说“我一生有两个母亲”是哪两个母亲?文中哪句 话概括交代了作者对两位母亲的情感?
(生积极在文中找,生说师板书)
师:文中哪些地方可以看出我对两个母亲怀着同样崇高的敬 意和同样真挚的爱慕呢?请同学们再默读自己预习时勾画的语 句体会作者的情感,准备与大家交流 。 (给予学生一定的整理时 间)
【设计意图:①这些内容是我校语文教学环节中的一项, 以 预习题组的形式出现指导学生学习, 提高学生预习能力, 从而提 升课堂效率 。 ②问题的设计步步为研读课文做铺垫 。 从课文的学 习目标、重难点的提示到理解句段的内容的分析、质疑,从而增 强课堂学习的针对性和目的性, 减少听课的盲目性, 大大降低听 课的难度, 增强学生学习的自信心, 培养学生自己逻辑思维的能 力 。 】
三、合作研读,感悟理解
(一)品——失母之痛
师:许多同学都勾画了第二自然段请你们自己小声地读一读 本段,看看这一段中让你感受最深的一点是什么?
生:自由读
师:现在你们能不能把这长长的一段文字读成一个字? 生:我认为有悔,我认为有恨。
师:他用了书上的一个字, “恨” , “恨”有很多种,请你把 目光再次锁定到这段文字当中,你从哪些语句当中看到了这个 “恨” 。
生:默读。
师重点引导学生理解:句子
(1)我痛哭了几天,食不下咽,寝不安席 。
(2)我真想随母亲于地下 。
(3)我六岁离开我的生母,到城里去住 。
生:“我痛哭了几天,食不下咽,寝不安席 。 ”这个句子让我 感受到母亲的去世, 让作者感到无比的伤心, 一连痛哭了好几天, 而且吃不下饭,可见作者对母亲有多么爱。
师:不仅吃不下饭,还“寝不安席” ,你知道“寝不安席” 是什么意思吗?
生:就是睡不着觉,在床上翻来覆去 。
师:是啊,最亲最爱的母亲的离去,让作者内心承受着巨大 的痛苦 。谁能联系上下文说说为什么作者会如此痛苦不堪? 生:因为作者六岁就离开了母亲,而且平时也很少回家,没 有很好地帮助母亲分担生活的压力,所以感到很内疚 。
生:我觉得还有一点, 母亲临终之前都没能看到自己日夜想 念的儿子一眼,心里一定也很痛苦。
师:母亲是带着遗憾 、带着不舍,离开这个世界,也离开了 自己的孩子。 一想起这些, 作者真是心如刀绞。 请你读读这句话 。 师:在这悲痛的日子里, 在作者食不下咽, 寝不安席的时候, 他的脑海里会回想起什么?
生:会想起自己曾经依偎在母亲身边的情景 。
生:会想起母亲为了这个贫困的家日夜操劳的情景。
……
师:这是存留在作者脑海中关于母亲最深刻的记忆了, 因此 当母亲突然去世, 作者内心深处又怎能接受?让我们一起读这句 话 。再来体会此时的季羡林的心好吗?(学生读课文)
师:作者食不下咽, 寝不安席, 是不是仅仅因为母亲的逝世? 真正让作者遗憾和痛恨的是什么?
生:无法尽孝,心存自责、愧疚之情
师:此刻,他才真正知道,什么叫做撕心裂肺 。从此失去了 叫妈妈的权利,怎能不恨呢?我们再来读一读这段文字,
师:补充资料帮助深入理解。
课件出示《赋得永久的悔》片段:“当我从北平赶回济南, 又从济南赶回清平奔丧的时候, 看到了母亲的棺材, 看到那简陋 的屋子,我真想一头撞死在棺材上,随母亲于地下。我后悔,我 真后悔,我千不该万不该离开了母亲 。世界上无论什么名誉,什 么地位,什么幸福,什么尊荣,都比不上呆在母亲身边……” 生:读资料,深入理解作者的失母之痛 。
师:在季羡林心中,他认为什么最重?
生:母亲,母爱最重!
师:可他偏偏失去了最重的东西 。留给自己的,却依然只有 那——恨,还有那无尽的怀念 。我们齐读这段文字 。
【设计意图:抓住一条主线,引导学生捕捉一个“恨”字, 以它为牵引点、情感线,让学生抓关键词句,表情达意 。对关键 词句的把握不仅建立在理解词语, 理解作者的心境, 而且达到情 与感 、读与悟的融合,还要让学生在反复读的过程中,自己的情 感与文中的情感引起共鸣。突破这一难点时除了借助关键词句 外,再有力求打动学生的心, (教师的语言的点拨 、多形式的朗 读 、资料的拓展 、同为子女的思想情绪的迁移)等处处为这一目 的服务 。让学生在各种体验中增强语感 。 】
(二)悟——思国之情
师:他就这样,数十年如一日的怀念着自己的生母,直到他 离开自己的祖国,来到了异乡,来到了德国,来到了那个孤寂的 小城。这么远的距离割断了他的思念了吗?
生:个别读第三自然段
师:有一个词,叫——“频来入梦” 。什么意思?
生:经常到梦里来。
师:出示学习提示
1 、自由朗读文章,从字里行间去感受作者心中的怀念 。
2 、说说在作者的怀念中,又增添了什么?
3 、再读课文,思考:从文中哪些地方可以感受到,作者对 生身母亲的怀念时刻伴随着对祖国母亲的怀念?。
生默读日记内容并圈点勾画
【设计意图:引导学生主动探究,通过问题深入阅读,从课 本中获取信息,使学生情感深受感染,培养学生自读自悟能力。 师相机出示; “……不知道为什么,母亲频来入梦 。我的祖 国母亲,我是第一次离开她 。不知道为什么,我这个母亲也频来 入梦 。 ”
引导学生感情朗读。
师:出示日记(一)然而这凄凉并不同普通的凄凉一样,是 甜蜜的,浓浓的,有说不出的味道,浓浓地糊在心头。
师追问:“甜蜜”和“凄凉”是不是有矛盾?你怎么理解? 生:因为在远离家乡的日子里, 能时常回忆起在故国的生活 情景,不断回想起故国的亲朋好友,感到他们无处不在,仿佛就 在身边,心中自然又多了一丝安慰、一些宽心、一点甜蜜,少了 一些凄凉 、孤独 。
师:我们通过这凄凉,通过这甜蜜 。看到了作者在异乡的生 活,对吗?这凄凉这甜蜜最后融成一个字,萦绕在作者心头,哪 个字?
师:引导学生提取段中的“糊”字,在这里“糊”字怎么理 解呢?
生:覆盖、粘、缠在
师:糊字用在这里好在哪里?糊字写出了什么?
生:萦绕 、包起来的意思想甩也甩不掉。
师:想甩甩不掉的是什么呢?是内心自己对祖国对故乡的思
念,全都融入到这个“糊”字中了 。 谁来给老师和同学们读出 作者这种甜蜜 。
生:读
师 :一个糊字,写出了作者对故乡的无尽思念,对祖国无尽 的怀念 。
虽然凄凉但内心甜蜜你能读出作者的复杂心情来吗?
【设计意图:对这段的教学出发点是体会作者身在异乡对亲 人、对祖国的怀念,教学方法即抓关键词句,表情达意 。首先抓 住凄凉和甜蜜两个词语让学生体会是否矛盾, 你如何理解, 体会 到作者的情感, 知道作者的心是复杂的, 复杂的心 “糊” 在心里。 再有引导学生抓住“糊“这个字,对这个字的剖析、把握完全能 走进作者的内心, 这恰恰是学生容易忽视的, 通过联系上下文理 解字义,体会这个字用的贴切之处,进而探究人物的情感世界, 即对亲人对祖国的怀念是刻骨铭心的, 挥之不去的, 让学生感受 到品悟语言的魅力,在今后自己习作时是个借鉴。 】
师:出示日记(二)想起自己长眠于故乡地下的母亲,真想 哭!我现在才知道,古今中外的母亲都是一样的!
(1)古今中外的母亲都是怎么样的?
(2)作者为什么要写房东太太的事情?
(3)感情朗读 。
师:从交流中,我们体会到了游子那诚挚的爱国心,请同学 们深情朗读,再次走进老人的心田 。读:
—— 11月 16日……
(读中评议,评议后再读)
这种思念是多么深切啊, 他在异国他乡想到故国的一切, 读:—— 11月 20日……
时间愈久, 思国的神经愈发敏锐, 即便是一丝丝轻轻的惊动,
也能勾起游子对故国的无限眷恋,读:
—— 11月 28日……
【设计意图:这个环节的设计,与上一环节紧密联系 。前一 个环节学生在老师的引导下抓住关键语句深入阅读, 品出了关键 字词所包含的深刻含义 。这个环节重在培养学生自读自悟的能 力 。通过中外母亲创设情景,引导学生通过师引读等方式,感受 作者对祖国母亲崇高的敬意和不变的爱意。 】
(三)感——浓浓故国情
梦中寻母
师过渡:这样的思绪可以在日记中找到许多许多, 这样的情 怀在心中很浓很浓。 异国的生活让两位母亲频来入梦, 而作者在 后文偏偏却又要《寻梦》 ,梦境已经如此之频,作者何故还要寻 梦呢?请同学们读读课文寻梦的段落,看看作者寻的到底是什 么?
师:指名读《寻梦》的两个段落
引导学生比较“面庞”与“面影”出示
我怅望灰天,在泪光里,幻出母亲的面影 。
我怅望灰天,在泪光里,幻出母亲的面庞 。
生:夜里梦到母亲朦胧身影 。没有看清母亲的面庞。 生:他想看清母亲,在他的记忆深处,他已经想不起来母亲 什么样子了。
生:记不起面庞了。
师:在这句中有一个字,注定了他看到母亲一定是模糊的 。 生:幻 。
生:一种虚有虚无的,幻影的那种。
师:作者看不清母亲的面容, 而且在什么情况下才能看到母 亲呢?
生:梦里,在泪光当中
师:季羡林在苦苦地追寻,只为得到一个清晰的面影,只为 得到母亲的一个微笑,一声呼唤,可是一次又一次追寻的结果, 只是让眼泪不停地流淌, 只是让自己的夜晚无数次地失眠, 难怪 他要大声地疾呼——学生齐读《寻梦》的结尾。
师:同学们想一想,季羡林单是在寻找自己的生母吗? 生:更有浓浓的怀念祖国之心
师:再来齐读《寻梦》的结尾,感受游子的爱国之心。 【设计意图:“面影”和“面庞”两词是近义词,但文中用 到的是面影,而不是面庞 。通过两词的比较,一是领悟作者情感 表达的技巧, “面影”是虚无的,是想看见而又不能看见的复杂 情感。表现了作者心中无限的惆怅,通过量词的对比,实现深入 阅读的目的 。二是引导学生通过对比体会对母亲深深的怀念 。 】 四 、激情升华,走出文本
师:一个是生身母亲,一个是祖国母亲,两位母亲在作者的 心目中是如此伟大,地位是如此重要。因为——
生:我对这两个母亲怀着同样崇高的敬意和同样真挚的爱 慕 。
再齐读文章的最后一段和第 1自然段。
师:正因为有了这崇高的敬意和爱慕, 所以作者才如此地怀 念自己的母亲 。这恨、这糊 、这哭、这寻,构成了作者一生怀念 母亲的心,读完这篇课文,感受了大师的这份伟大的真情,同学 们想对季羡林先生有更多的了解吗?让我们一起走近感动中国 年度人物——季羡林(视频播放“感动中国” 。 )
齐读颁奖词, 用崇敬与缅怀的声音读起来:季羡林——学问 铸成大地的风景,他把心汇入传统,把心留在东方 。
结束语:季羡林——心在东方,根在中国!
师:出示课件《我的中国心》 ,在《我的中国心》音乐声中 下课。 。
【设计意图:呼应文章首尾, 对整篇文章有一个完整的认识, 结合课文内容,唤起学生的生活经验,去感受作者的内心体验, 进行进行思想教育的同时也锻炼了学生语言表达能力,升华情 感 。 】
作业超市:
自选两项独立完成
1 、国庆颁奖会:请给祖国母亲写一段颁奖词
2、制作一张精美的贺卡送给亲生母亲。
3、积累歌颂母爱的名言和古诗 。
4、写一篇读了本文后的读后感 。
5、推荐课外读物:
《寄人篱下》 、 《枣核》 、 《赋得永久的悔》
板书设计:
6、怀念母亲
崇高的敬意 真挚爱慕
生身母亲 ==祖国母亲
教学后记:
教完《怀念母亲》这篇课文,让我感触颇深,这篇课文是季 羡林先生以回忆的形式, 表达了对亲身母亲永久的悔恨, 对祖国 母亲崇高的敬意和不变的爱意 。课文结构分明,层次清晰,借助 日记、散文摘抄的语段,充分表达了对两位母亲的怀念,字里行 间充分流露了作者的真情实感,让人思潮澎湃,情绪跌宕起伏 。 怎样体会情感呢?离不开读, 读书百遍其意自现, 我从以下几个
方面让学生来读:
一 、从题目入手,抓住文章主干
课一开始,我先让学生齐读课题,然后我紧紧抓住“母亲” 一词质问学生:“这里的母亲指的是谁?”同学们异口同声的回 答:“一个是亲身母亲,一个是祖国母亲 。 ” “那么作者是在什么 情况下怀念自己的两位母亲呢?”这样既交待了作者的写作背 景, 又让学生抓住了文章的主干, 同时也让学生明白了两位母亲 在作者生命中同等重要的地位,为全文奠定了情感的基调。 二、抓关键词句,理解课文
为了更好地理解课文, 我让学生紧密联系本组课文训练重点 ——抓关键词句,表情达意。课堂上,学生们分成四人小组合作 学习, 找一找课文哪些地方可以看出我对两个母亲怀着同样崇高 的敬意和真挚的爱慕?并在小组里交流, 学生们在小组长的带领 下,学习积极主动,交流时气氛活跃,他们找到了“食不下咽、 寝不安席、抱终天之恨 、频来入梦”等词, “我的祖国母亲,我 是第一次离开她 。不知为什么,我这个母亲也频来入梦 。 ”等句 子,这样较好地体现了新课程倡导的“自主 、合作 、探究”的学 习方式,这让我深深地体会到:只要老师引导得当,学生在课堂 上就会有精彩的智慧生成 。在交流“我的祖国母亲,我是第一次 离开她。 不知为什么, 我这个母亲也频来入梦” 时, 仍感到困难, 我就引导学生先自由读相关段落,用一个字概括出作者的感受, 再细读相关语句加以体会,然后通过朗读把自己的体会读出来, 让学生自己在文本上先走个来回 。 这样的办法很有实效, 每个学 生在朗读 、概括 、体会的过程中都能各有所得。就这样,在老师 的引导下, 学生从字里行间充分体会到了作者的真情实感, 知道 了母爱不仅仅是理解,宽容,呵护,牵挂,母爱是博大的,更是 无法用语言表达的, 两位母亲身份虽然不同, 但作者对母亲的怀
念是永远不变的,自然而然使感情得到升华。
上完这节课, 同学们都被作者对母亲的怀念之情深深地感动 了,有的同学甚至热泪盈眶,这也让我感受到:在教学中不仅要 让学生 “解读” , 更应该引导学生 “创读” , 以读促讲, 以读悟情, 以读激情 。
纵观整堂课,本节课还存在着一些遗憾之处,比如:因为课 堂容量过大导致课堂教学中的沟通合作 、 再次朗读感悟等方面有 些欠缺。我的教学机智也需要进一步加强。但我会不懈的努力, 因为追求无止境 。 更让我有深刻体会的是备课过程中备学生备得 不够 。 我将在以后的时间里积累相关的经验使自己在教学方面得 到提高 。
姓 名 :丰丽
性别:女
E-mail :[email protected]
手机 : 15997269000
联系电话:0710-2813076
职称 :小教一级
通讯地址:湖北省襄阳市襄州区张湾办事处红星小学 邮编: 441104
教授年级:六
学科 :语文
。